凌晨1点45,我还是忍不住打开了它
北方的冬天,真的太冷了。寒意渐起时,身体总会呼唤一碗面,大量碳水化合物,带来人体所需的苷糖;热气腾腾的汤汁,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对这碗面的偏爱,源自DNA深处的悸动。在被称为“中国庞贝”的青海省喇家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面条”,它**在岩层中,默默宣誓着它在国人餐桌上的主权。老派、简单、朴实,是大多数人对面条的印象;但实际上,土地的幅员辽阔赋予了它不同的姿态:山西刀削面状似柳叶,武汉热干面粗细不过两毫米,河南烩面讲究高汤醇厚,而重庆小面则要油辣子注入灵魂。搭任意食材、容万千滋味,这是面的中庸之道。

看似素面朝天,实则内有千秋,要想做出一碗好面,可千万不要小瞧了面的作用。烈日风雨、霜雪露雾、弋割研磨、搅拌挤压……面里,有谷物的一生,每一处变量,都会让口感有所不同。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日照充盈、四季分明、黄河之水蜿蜒全境,一直是我国优质小麦的主要产区。在这一点上,河南籍“师傅”白象,算是占尽了地利。
这位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做面的老师傅,本可持盈守成,可他偏不。做过面的人都知道,面条的筋道和弹性,主要靠面筋,但荞麦没有面筋,做成面条脆弱易断,一直以来,没有人想过要做100%的荞麦挂面。可白象对此却很是动心,因为荞麦不仅营养全面,还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动心之后,是一千多个日夜,不断试错、不断推倒重来,参与研发的刘菊艳说:“要做就做百分之百,这是姚总给我们下的死命令。”显然,军旅出身的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带出了好兵。2019年,历尽艰辛的“万年荞”终于面世,一举填补了行业空白,全谷物杂粮挂面,不再是痴人说梦。
如果说喜食面食,是集体情结;那么对汤的好恶,就是一种私人记忆了。它根植于味觉,在生命的最初数年,就完成了初始化设置,往后的日子里,它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什么有家的味道。
而这个家的味道,就是白象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想要做到这一点,原料和工艺,缺一不可。在白象总部负责产品的范一伟,入职白象三年半了,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高汤熬制时的场景,“竟然用了满满的一锅肉”。在白象郑州工厂调理楼前,整齐堆放着大量家用调料,一提起这个,白象河南工厂厂长刘献中显得很自豪,“都是家庭装,这些品牌,在咱们家用里都算是好的”。
和所有古怪的老师傅一样,白象只是专注在做面上,不太懂叫卖。2003年上市的“大骨面”,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但很少人知道,它是国内第一款骨汤方便面。2012年,“精炖大骨面系列”夺得“全球食品工业大奖”,这是世界食品科技大会的最高奖项,作为中国方便面的代表,白象那一次实现了全球方便面行业在该奖项50年历史上零的突破。但白象人很少说起这一点,谈起大骨面,他们最常讲的就是:实惠健康、汤放心喝。

老师傅们爱钻牛角尖,白象也是,满脑子都是怎么把汤熬出家的味道。想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真材实料是不够的,还得在熬制和提取上下功夫。为了保证汤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不会流失,为了让方便面“告别粉酱包”,白象研究出了一套熬制“高汤”的方法:熬制6小时以上;经过6道工序,用不同的手段提取不同的味道;通过多次吊汤提鲜,让食材的鲜味完全融入汤中。2018年,白象的“汤好喝”系列率先开创了“高汤面”的品类赛道。时至今日,无论在质量、口味还是消费者评价中,白象汤好喝一直都是品类中无法撼动的佼佼者。
这下白象终于满意了,不止满意于又一次填补行业空白,更是满意于食客们都说吃出了家的味道。
其实,把一门手艺琢磨到这个程度,也算是到家了,可白象显然比一般的老师傅更执拗。在白象负责产品的范一伟说,白象在产品上有两套工作方法,动辄一年的常规性开发和最快一个月的敏捷性开发。前不久,“汤好喝”再次升级,为了把蔬菜和肉变大,让消费者看得见、夹得起,包括采购、研发、品保等团队在内的项目组,死磕了一个半月。“我们产品11点多就下班了,研发他们要工作到夜里两三点”,说起这个,范一伟还有点不好意思,“也没有逼着大家加班,大家真就是把产品当自己孩子养”。
无论情愿与否,孩子都会成长,然后启程离开,可无论他们在哪里落脚,心里牵挂的永远是家的味道,这个味道滋养人们奔赴向前,也提醒人们不忘来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味道串联记忆、绵延历史。一千个师傅手中,就有一千种面的滋味,难以复制。可真想琢磨,总有法子。
白象每年都会组织“寻味之旅”,市场团队和研发团队会到全国各地的百年老店,找寻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可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吃喝玩乐,比如前一段时间为了做一款海鲜口味的好产品,我们就去探了广州好多特色的海鲜汤店,一家一家地喝,但再好喝的汤,一天十几碗,压力也是很大的啊”,说起寻味之旅,幽默之外,范一伟更多的是认真,“像是各地那些有名的厨师,我们都要做一对一的访谈,其中还包括很多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烹饪大师”。
如果留心观察,不难发现白象的大多数产品都蕴含一份“中国味道”的情结。无论是颇具广泛性的老母鸡汤面、猪骨汤面,还是带有地域特色的重庆小面、兰州牛肉拉面,都是纯中式的饮食。范一伟坦言,这是白象一以贯之的坚持,研究中国口味,传承中华文化,“刚来白象时,真的很惊讶,你很难想象,一家企业刚入职,先让你去学习传统文化,像《中庸》《道德经》,还有专门的课给你上”。
找寻一种味道,需要跨过千山万水;还原一种味道,则要耐得住寂寞了。白象食品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菊艳偶尔会有一种还在学校的错觉,“很多时间要泡在实验室里,反复做实验、做测试”。在白象总部,有一个七十多人的研发团队,团队65%以上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而且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食品科学领域的一流知名院校。这些研究员有各自的研究领域,面体、调料、包装、储存,这还只是大方向,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细分出无数枝节。“口味这一块儿我们分得很细,有专门研究骨汤的、有专门研究辣汤的……”谈起研究,刘菊艳变得滔滔不绝,“在白象,你只要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就可以了,集团在我们的研发费用上,是上不封顶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这工业化生产的时代,想要把醇厚的“中国味道”带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且对质量和效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对于生产线来说就是不小的考验。而在这中间,时不时免不了一番较量。“我们是批量生产啊,给我定的都是家用装,包装都很小,工人操作起来耗时费力,这一点一点地弄,生产效率很难提上去”,白象河南工厂的刘厂长,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什么研发团队要给他添这么多麻烦,也是后来经过沟通才达成了共识,“都是为了追求中国厨房的这样一个味道,他们选的这些原料,就没有工业用的那种大包装”。

最近的一款新产品,也让刘厂长犯了难。为了追求新鲜的风味,这款新产品需要用到新鲜花椒,可新鲜花椒在整个行业内的批量都还比较少,目前市面上只有小包装的,而且那里面的小刺,需要人工一个一个、仔仔细细地挑。谈到这个,负责研发的刘菊艳很是抱歉,但又无可奈何,为了还原新鲜地道风味的同时,保证消费者食用的安全,目前也只能辛苦生产线上的同事们了。
还原中国味道的过程,羁绊着无数白象人的岁月和青春。刘厂长已经在白象工作24年了,因为这份工作,他辗转多地,19年前他被派到了湖南,那是他第一次离开河南故乡,那时他的孩子刚刚出生满月,“那时候我起初其实是不开心的,但家人也都理解、支持,不仅仅是男儿志在四方,更是想让像我一样漂泊在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与温暖”。
五味杂陈,既是中国味道,也是人生况味。吃面的人在他乡,做面的人也在他乡,可这面里有故乡的味道,可见这五味之后,该是有回甘的了。

事实上,白象也没想到,消费者们能够给自己贴上“国货之光”的标签。这个潜心做面25年的老师傅,更希望让人们看到:他在做面上,下的不是表面功夫;在技艺的精进上,他丝毫不敢有一日的懈怠;在质量的把控上,眼里更是容不得半点沙子。截至目前,白象拥有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等改进生产工艺60多项,有效专利106项。光是近期对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投入,就已经高达3800万。
白象也想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个老古董。2006年,他就推出了满足年轻人嗜辣需求的“大辣娇”;仅2019-2020年,他就完成了方便面、挂面等品类的新产品研发80多个。

四季三餐,人间烟火。他是个专注做面的老师傅,但他更想做的,或者说更深层的想法,是把一种种“中国味道”,送到最想念它的人面前,由口入心,以味动人。
文/李媛
视频/王容 程信瑞 郑鹏岳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