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乡荞麦香之灌肠》文/张宇荣
故乡是荞麦的圣地,荞麦是故乡的圣物,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将荞麦的香发挥到淋漓尽致,无论哪一样都是绝无仅有的美味。
故乡的荞麦多,荞麦的吃法也多,除了碗托、疙坨还有一种举世稀有的吃法,就是灌肠。很多外地人人以为灌肠就是碗托,其实你是大错特错了,保德灌肠是把真正的荞麦面灌进真正的肠子里,说到这里你又疑惑了吧,什么肠子啊?就是猪肠子。接一副猪下水,头蹄肝卤一锅,肠肠肚肚洗干净后分成一米多长的几节,底部打结把荞麦面和起再用水羼开,调成和做碗托清稠差不多的糊灌进猪肠里,皱巴巴的猪肠子被里面的荞麦面糊撑开来,色相并不好看,再打结放锅里煮。等煮到一定时间你看吧,猪肠膨胀起来,整条肠子都鼓鼓囊囊白白胖胖的,捞出来一条一条整齐地盘在大铝盆里,上面盖子一扣还要再上面盖一床棉被,为的就是保温,话说这灌肠还是热乎的好吃。
下午五点左右灌肠上市了,保德卖灌肠的人多,遍布各个市场,三轮车一停,一盘灌肠一盘卤猪头肉一放,桌凳一摆阵势便有了,不用吆喝,各路吃货们就围拢过来。“切一碗灌肠”“粗的细的?”“粗的”卖主揭起盖子让买主自己挑,这吃粗吃细也有讲究,粗细口感不同味道不同,粗肠应该是猪大肠壁厚肉大,细肠是猪小肠皮薄。有人专门喜欢吃厚的肠子,觉得有那股猪粪味才是真正的灌肠,不然就和吃素碗托没两样了。买主挑一截自己中意的,卖主拿刀进盆里一割,一截白白胖胖热乎乎的灌肠就在手里了,在买家面前晃晃买家没有异议就放砧板上正切,灌肠就被分解成一寸长短的块,装进碗里,顺带着斜刀切几块酱紫色的猪肝,几块猪头肉,堆得老高的一碗灌肠上淋上蒜汤,就到了吃货的手里。

且说这保德灌肠是老少咸宜,而且还是百吃不厌。看吧一碗灌肠捧到手上,坐都不用坐,就站在车旁,一口灌肠一口肉,有些男人还带点酒,再抿一口酒,味道全了,就是现在给他个大礼也不轻易离开,看那个陶醉样就知道了。小孩子们一般由妈妈带着,妈妈端一碗灌肠蹲在地上给孩子喂一口顺便自己吃一口,孩子吃着嘴里的指着碗里的某一块“要这个,要这个”。有些孩子看见妈妈也吃不干了“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把手罩在碗上不准大人夹其中的任何一块,年轻的妈妈们也眼馋嘴馋“命命吃不了”然后夹一块放嘴里,享受着下午的美味。几条狗子在灌肠摊周围转悠转悠,看见哪个顾客掉一块肉下来,它们赶忙跑过去争抢,嘴探下去舌头一伸一卷吧唧吧唧就把一块肉吞下去了,也是一脸陶醉样。
乞丐站的远远的一直看着人们大快朵颐,舔舔干涸的嘴唇,咽咽口水,把视线转到路人刚刚扔掉的矿泉水瓶上,跑过去捡起来再回头看看吃灌肠的人群悄悄地走开了。
保德灌肠和保德碗托一样诱惑人,不一样的水土不一样的美食,保德碗托,保德灌肠给这块土地上的人带来了味觉上的享受,给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印上了专属于自己的印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喜欢故乡的山山水水,喜欢故乡的风土人情,喜欢那故乡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的荞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