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语知春去 一晴焕立夏
辛丑年五月五日:今日立夏: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立夏的由来:从气象学角度来讲,太阳运行到黄经45°时,这天即为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即大的意思,表示春天播种的庄稼开始长大了。不过从气象学角度讲,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C以上才能算是夏季开始,而此时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还春意正浓。
立夏三候

第一候蝼蝈鸣:蝼蝈,就是蝼蛄,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随着蝼蛄的鸣叫,夏天的味道浓了。
第二侯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的时候,蚯蚓也不耐烦了,出来凑凑热闹。
第三侯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
立夏习俗:迎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饯春: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尝新: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吃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相传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立夏这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
秤人:夏季虽多时新果品,可供人大饱口福,但由于暑热,人们容易少食倦怠。为防消瘦,立夏日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诗词《立夏》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日忆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立夏养生:立夏时节,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而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饮食应以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粗粮以及鱼、鸡肉、豆类、小米、山楂、杨梅、香瓜等。少食动物内脏、肥肉、含盐量偏高的食物。
慢运动:夏以后气温渐升,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故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同时,立夏后人们应养成午睡的习惯。
立夏美食:
番茄 樱桃 红枣 红豆 葡萄柚

中医认为红为火,入心,补气补血。因此夏季养心,红色食物最
适当。

立夏食谱
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讨米一碗,挖上点笋,加点蚕豆、蒜苗,立夏日将食材煮成饭分给邻居们,民间认为儿童吃了“立夏饭”可防中暑。
食材:豌豆半斤、菜豆半斤、咸肉半斤、笋、广式腊肠、荞葱、盐、油、米、糯米
做法:
1、 材料洗净,肉,笋,腊肠切片,荞葱切段。
2、 平底锅倒入适量油,炒咸肉,炒到发白,加入笋、豆子继续翻炒,加少许盐。
3、 电饭锅放入淘好的米,加入炒好的菜,煮熟即可。
4、 煮好后加入腊肠和荞葱焖五分钟,拌均匀,香喷喷的立夏饭就做好了。

尽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