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农科院: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助力安宁河谷“变身”农业新高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技术如何助力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在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宁试验基地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初秋时节,位于安宁镇内的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里,瓜果飘香、稻浪摇曳,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盛景在眼前展开,在有限的田野上,科技兴农正谱写出现代农业的新篇章,生发出勃勃生机。

不足200米的瓜果长廊上,观赏南瓜、葫芦、蛇瓜、老鼠瓜、四棱豆等近30个品种“共享一藤”,共生共长,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为农文旅融合的农业景观打造提供了创新“样板”。

“瓜果长廊是现代农业观光中的一个亮点,选育采用一些色彩艳丽、形态优雅、造型独特,进行垂直绿化应用和景观营造,生动地展示农耕文化,营造出‘春夏叶、夏秋果、秋冬花’这样一个全年观赏的农文旅景观。目前,我们示范打造的这个长廊长170米,每年栽种的品种有二十到三十个左右,主要是以观赏的南瓜、葫芦、老鼠瓜、蛇瓜、丝瓜等瓜、豆、果类植物,目前来说,比较成功。”凉山州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高级园艺师王云梅介绍道。

毗邻瓜果长廊一侧,优质稻培育基地,50余亩优质稻穗粒饱满、长势喜人,由农科院专家自主选育的“昌米446号”,米质达农业部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在常规稻亩产700余斤的基础上,提产增效,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截至目前,已在安宁河流域推广种植20余万亩。

凉山州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付强告诉记者,农科院立足于安宁河流域地理优势,根据不同海拔的种植要求,致力于培育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的优质水稻。“目前,在我们新引进的香软米稻田中正在开展‘稻鸭共生’的实验探索,通过稻鸭共生的生物竞技特性,防止病虫害,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目前看来,今年应该是一个丰收的景象。”

蔬菜种在土中,鱼养在水里,二者本不搭边。但在基地“鱼菜共生”实验大棚,鱼、菜、花却“相濡以沫”、共养共生,形成了一个生态、绿色的循环共养体系。养鱼罐里的清水用来种植水培蔬菜和花卉,鱼粪等沉淀物经过发酵,成为蔬菜种植的有机肥,生产过程形成闭环,实现绿色无公害。

托举丰收希望的,除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有科技力量的鼎力支持。水稻、玉米、马铃薯、燕荞麦品种选育,珍稀花卉、中药材、野生资源驯化……承担着40余项科研项目的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宁试验基地,科技感满满。一项项农业科研成果,一个个农业科研项目,是农科院200多名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从1997年,试验基地建设以来,先后建设有科研用房200余平方米,种子储藏库房1000余平方米,科研试验用地200余亩,智能化玻璃温室2700余平方米,5000余平方米的植物园。

立足凉山农业资源优势,多年来,农科院致力于现代化农业科技研发、优良品种选育、先进栽培技术研发、科技产业孵化等各领域科研,成果丰硕。多年来,筛选育成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燕麦、荞麦、油菜、大豆等新品种89个,获得部、省、州(市)各级科技成果137项,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凉山州17个县(市)、四川省部分地市州及省外部分地区。

“在西昌火遍朋友圈的安哈镇阿觉诗红花甜荞景观,就是我们院所同事在荞麦新品种选育并推广应用的一个成功示范。目前,由院所选育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的有5个品种,在全州推广,面积达90%以上,获得省、州级科技成果3项,形成的苦荞绿色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15091亩,增产幅度10%-49.8%,辐射带动20万亩春苦荞,累计推广142万亩,经济效益达2亿元左右。通过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上强化支撑在二半山区增种一季秋苦荞,全州秋苦荞面积50万亩,增收1.68亿元。”农科院工作人员介绍道。

安宁河流域,作为凉山农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在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上,凉山明确提出要把安宁河谷建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而托举这一梦想的力量,农业科技不可或缺,未来,农科院将加大安宁河流域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并将研发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到实践运用,全力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与农民利益联结“凉山样本”,努力为凉山农业现代化贡献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