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景逊 | “大院子女”之故事六(黑荞麦)

文/裴景逊

常言道:“部队是锻炼人的地方”这话一点不假。我参军来到了部队,在军营里生活是很有规律的。走出军营,参加拉练的生活经历片段也是令我难忘的。

1977年9月初,陆军第40军军直侦察连,拉练来到了河北省围场县城附近的村庄驻训期间,正赶上生产队收割荞麦。

支农,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之一,连队领导决定,安排几天时间,带领全连战士们参加收割荞麦的劳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战士们对国内农作物的基本常识也不一定都识晓。比如,对荞麦的认知只能从在家的荞麦皮枕头那么一点对荞麦的了解,有的战友在没有看见荞麦之前,脑子里,还模模糊糊的认为荞麦可能就是燕麦的概念。其实,荞麦和燕麦是两种不同的农作物。

我们连队也只有来自巴林右旗的道尔吉见过荞麦,其他的战友们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生长在地里的荞麦,更别说有过收割荞麦的亲身经历了。

1977年9月 参加赤峰拉练的战友左起王志军 裴景逊

一天,上午。生产队长来到我们连队驻训的集合地点,看到战士们身穿白布衬衣,挽着袖子,衬衣匝进裤腰带里,右肩斜挎圆形,棕色硬塑旋转壶盖,绿色铝制军用水壶,一条两边印着红色“将革命进行到底”字样白毛巾系在水壶带上,脚穿绿色军用解放胶鞋,整齐划一的列队就等待出发了。队长一看这阵势,二话没说,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支农的荞麦地头。

在我们眼前,呈现着一大片黑压压小垄单行,株高约70~ 100 厘米左右的黑荞麦地。麦株的长相一点都不像我们见过麦地里的麦子,我们所见过的麦子有麦穗,有麦芒,还有一种没有麦芒的“和尚麦”。而这儿种植的荞麦外壳是三角形的。我看着地里荞麦的形状,脑子里不禁疑问的想着荞麦与麦子,单单在一个“麦”字的认知怎么也是联想不到一起,那就是荞麦也是一种“麦子”?

生产队长在地头为战士们普及了一下荞麦的知识。

9月初至10月份,是河北省围场县荞麦成熟收割的季节。

荞麦,是承德地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传统作物,也是当地人粗粮之一。荞麦是轮作作物。在选地时,要选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荞麦芽子软,为直根系作物,根系不发达,因此播前要翻地深耕。前茬最好为豆茬或马铃薯茬,糜黍、谷子等谷类作物也可以,忌和向日葵茬、甜菜茬重茬。

当地人,用荞麦做成的面食有特殊风味,滑润而又耐嚼。荞面分白荞面和黑荞面,各有特色。用荞面以淡碱水和好揉匀,通过河漏床子,把面压成长条,投入滚水,入水即熟。挑出后,配上卤,再嚼上几瓣蒜是日常可口的面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适应荞麦面食的。

生产队长介绍完荞麦种植和饮食的常识后,接下来就进入割荞麦的主题了。他为全连官兵准备了镰刀,他没有讲解怎么割荞麦,而是直接为战士们做割荞麦的示范动作,只见他右手握着镰刀、弯腰、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抓一小把荞麦杆往左一压的同时,右手的镰刀就贴着荞麦杆根部搂上一镰刀,顿时,荞麦根杆分离,左手把割下来荞麦往左边垄沟一放,这一套收割荞麦的基本动作完成。

战士们,在观摩生产队长动作中,似乎学会了割荞麦的动作要领,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龙活虎,年轻力壮的战士们在地头一字排开,每人割四根垄的荞麦。他们模仿着生产队长的收割姿势,弯腰,挥镰刀开始收割荞麦。“初生牛犊不怕虎”,仅凭着一股热情和力气在没有完全掌握收割技巧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收割荞麦的进度是有限的。

2020年4月 参加赤峰拉练的战友左起裴景逊 宋怀一在河北省赵州桥相聚。

参军前,我是农村的下乡知青,在生产队收割过麦子。刚才,看到生产队长割荞麦的动作和我曾经割麦子的动作大同小异。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一镰刀下去挺费劲,割不断几根荞麦杆,左手抓的荞麦杆还挺扎手,几个动作下来,感觉这割荞麦和割麦子是两回事啊。

麦秆是空心杆啊,我下乡收割麦子时,弯腰,左手,右手同时向前抓麦秆,右手用镰刀往左搂住一小片麦杆,左手顺势把麦秆往左大腿外侧或左胯一靠一压,右手镰刀下滑贴着地皮上4厘米左右,手起刀落往后一搂“刷”的一声干净利索的一小片麦子应声倒下,不那么费劲啊。但我割荞麦就挺费劲,我仔细回想琢磨一下生产队长割荞麦时少抓勤割的身姿,我就“照葫芦画瓢”割几把荞麦试试,“嗨”,这么干就对了,即省力进度不慢。

一头午割荞麦下来,不少战友的左手被荞麦杆刺伤,出血了;还有的战友解放胶鞋都被镰刀搂出口子了,真可谓“劳命伤财,损失惨重”啊。

下午,开工前,生产队长根据上午战士们在收割荞麦时,存在着动作要领不得法的实际情况,他再一次讲解示范了割荞麦的动作要领,只见他弯腰,左手抓三,四株荞麦杆的同时,右手镰刀已搭到荞麦杆上了,用镰割带拽之合力,瞬间割断荞麦杆,归纳一下生产队长的动作要领就是“少抓镰割带拽”法。

战友们再割荞麦时,结合上午割荞麦的体会,及时改进了割荞麦的动作要领,部分战士们“轻伤不下火线”积极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割荞麦的活动中。“大干,苦干加巧干”的劳作方式加快了收割荞麦的进度。

艰苦朴素,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之一。在当今,反映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中,观众们都能在剧情中,看到伟人和军人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等历史不同时期都有穿戴补丁衣服的片段。从红军时期,部队的艰苦朴素作风延续是代代相传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部队也传承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空话。

拉练出发前,勤快又手巧的老兵就把连队的“百宝箱”,工具箱,理发箱都放进长江——750摩托车的后备箱里备用。

晚饭后,有的战士拎着被镰刀割破口子的解放胶鞋,找到老兵帮忙把鞋被镰刀割坏的口子给沾上。

老兵什么也没说,起身从工具箱里取出尖尖的锉面带小勾的锉刀,一把旧剪刀,一个铁盒胶水,一块旧砂纸,一段自行车里带,一块旧布,一抬屁股就坐在了炕沿上,顺手补鞋的用品都放在炕席上,抬手接过战友递过来还散发着汗脚臭味的胶鞋,拿起干布把鞋擦干净,左手伸进鞋里把口子腾起,右手拿锉刀在鞋口子处顺着口子的形状轻轻地一个方向锉几刀,直到鞋的胶面锉起小毛毛状就把鞋放在炕席上。

左手拿起自行车里带,右手握着剪刀,剪下一块和鞋口形状大小的里带,再拿锉刀,在炕沿上,把里带也锉出小毛毛状,然后,左手拿着胶水盒,右手用锉刀把撬开胶水盒的铁盖,放下锉刀。伸出右食指沾点胶水轻轻地涂抹在鞋口子上和剪下来的里带上,自然风干一会,有粘度了就把里带块沾在鞋的口子上,然后,找来军用小铁锹把塞进鞋里垫在鞋的口子处,再用锉刀把轻轻地墩几下带胶水的里带,直至沾牢固为止。再拿来砂纸将沾牢的里带边缘打磨一下,这样一只鞋就沾好了。

个别战友的手被荞麦杆刺伤了,找卫生员上点紫药水完事。

2018年8月,参加拉练的部分战友在佳木斯市相聚。左起裴景逊 刘春 关志国 谭伟英

我们连队在围场县的军粮供应也出现了问题,粮店不能按军粮的供应量配给了,所以,炊事班做饭也减米量了,每餐战士们处于有饭吃但饭量不足的情况。

粮店配给的粗粮有高粱米和一部分荞麦面,生产队长考虑到连队没人会做荞麦面食,专门安排人到炊事班帮助我们做荞麦碴子面条,战士们吃了几顿碴子面条,感到挺新鲜,胃肠没有什么反应。但连着吃了天,有的战士就腹泻了。卫生员及时给患病的战友服药,战友的病情得到缓解。

围场县,黑白天气,温差太大。白天,战士们穿着衬衣干农活,晚上,战士们站岗就得穿皮大衣上岗。据生产队长介绍,围场县境内有狼群,上岗的战友有了想打只狼的想法,就把皮大衣毛朝外翻着穿,把自己伪装成一只“羊”,随时提高警惕期盼着狼的到来。

一连几天黑夜,在哨位上站岗执勤的哨兵,连个狼影子都没看见。也许,狼看到哨兵伪装成的“羊”太高大上了吧,也许,狼嗅到了人体的气味,也许,是枪支的蓝光闪烁……。

在全连官兵的努力下,附近生产队的荞麦收割任务都提前完成了。连队领导,根据驻训当地粮食配给不充足和为了及时减轻老百姓粮食紧张的情况,向前指汇报,是否可以提前出发,前指命令侦察连,可以向下一个集结地出发。

1977年9月 参加拉练的战友左起于松 裴景逊

裴景逊 中共党员 ,曾经是下乡知青,退役军人,退休的人民警察。曾四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