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粗粮,美味又健康?2种吃法被“点名”,比精粮还“精”

多吃粗粮,美味又健康?2种吃法被“点名”,比精粮还“精”

自从我们把纤维素纳入人体所必需的7大营养素之后,粗粮就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饮食过精所引起的肥胖的问题;以及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发病率的攀升的问题。所以粗粮开始成为我们桌子上的“香饽饽”,成为餐桌上必备的美食佳肴。



传统意义上的粗粮可以分为三类:

一、各种杂粮:比如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等谷物。此外还有一些豆类,比如大豆、扁豆、绿豆、红豆、小赤豆等。富含膳食纤维,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淀粉以及各种矿物质与维生素,是非常受欢迎的主食替代品,作为辅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二、根块类作物:比如莲藕、山药、番薯、芋头、马铃薯、大薯等,包括南瓜也属于粗粮。也是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以及淀粉,也是可以作为主食的替代品的。

三、全谷物:比如糙米、全麦(没去掉麦麸)等,没有经过精加工的谷物,也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也属于粗粮。但是去掉麦麸(米糠)之后,失去了更多的粗纤维,就属于精粮。

所以,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或精面而言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富含粗纤维的一些粮食作物。



关于粗粮的3个“传说”,都是真的吗?

1、粗粮可以帮助减肥?

在以瘦为美的大背景下,减肥成为一种时尚,当然不排除是有一大部分人确实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多吃粗粮真的可以减肥吗?

理论是可以的,因为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而淀粉含量相对较低。膳食纤维虽然也属于糖类,但是不能被吸收利用,也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所以吃粗粮可以增加饱腹感,又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从而可以更好的控制体重。


2、多吃粗粮可以降血糖?

粗粮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淀粉含量较低,所以在进入人体之后,在胃部存储的时间较长,从而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所以对于一些高血糖者来说,在饮食过程中,合理添加些粗粮,这样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餐后1小时内血糖会迅速攀升,餐后2小时血糖开始下降;餐后3小时,血糖可以回到正常的水平。合理控制饮食,适当增加些粗粮,减少精粮与甜食的摄入,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然而,粗粮作为一种食品,始终是不具备药品功能的,所以单纯的说“吃粗粮可降低血糖”,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有利于血糖稳定与降低血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多吃粗粮可以提高胃肠消化功能?

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一来可以使得食物在胃部停留时间更长,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提高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吃多了粗粮还会增加排便量,从而起到清理肠道的目的,有助于提高胃肠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胃肠功能比较弱,比如老年人、婴幼儿或者有胃肠疾病的人。如果进食粗粮,或者说进食过多的粗粮,也会增加胃肠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维持无法对粗粮进行消化吸收,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所以是否对胃肠有利,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与人体胃肠功能,以及进食粗粮的量有很大关系。



关于粗粮的2种吃法,比精粮还“精”,完全失去粗粮的意义

粗粮由于粗纤维比较多,所以往往口感比较差,人们在饮食过程中为了提高口感,会想尝试很多烹饪方法,导致粗粮中的粗纤维丢失,从而失去粗粮本身的优势。

1、粗粮精制

比如玉米、番薯、山药、葛等,均属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粗粮。然而如果加工成玉米淀粉、番薯淀粉、山药淀粉以及葛粉等。那么就完全去除了原本食材中的粗纤维,剩下的就是淀粉,淀粉是一种可消化多糖。

要知道,即使我们精制的大米或麦粉中,淀粉的含量也只有55%左右。所以,粗粮精制之后就不再属于粗粮,甚至比精粮还要“精”。



2、粗粮加糖或加油烹饪

粗粮细作之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粗纤维,所说以还是我们的粗粮。然而在烹饪的时候,一些人喜欢加糖,口感会更好。比如玉米饼,窝窝头、发糕等,如果在其中加入大量的糖分,或者用油炸。口感当然更好,但是也失去了粗粮的意义,加糖之后的玉米饼,血糖上升的速度更快。

而油炸,或做煎饼果子,其中的油脂含量会很高,脂肪中的热量比淀粉更高,更容易倒导致热量超标。所以同样是粗粮,不同的烹饪技巧也是不同的。



粗粮的推荐吃法:

1、吃原味;比如番薯、玉米、香芋、山药等可以清蒸,或煲汤味道就很不错。

2、粗粮细作:可以把粗粮粉碎,然后可以与一些蔬菜混合做成饼,或者各种糕点,也可以加入些肉类混合。

事实上,做成各种饼,保持粗粮的原味,同时加入更多品种食材,营养价值也就越全面,符合人体对七大营养素的需求。

总而言之,重视养生,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吃粗粮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尊重科学,注意健康的烹饪方式,保持粗粮原本的特性,才更有利于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