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秀珍国际中医研究院大连分院:王秀珍

伊贝母[yibeimu](《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异名】贝母,伊贝,生贝。

【基原】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伊贝母或新疆贝母的鳞茎。

【原植物】

1,伊贝母Fr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

又名:伊犁贝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5cm,鳞片上端延伸为长的膜质物,鳞茎皮较厚。叶通常散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叶片从下向上由狭卵形至披针形,长7~12cm,宽2~3.5cm,先端不卷曲。花1~4朵,淡黄色,内有暗红色斑点,每花有1~3枚叶状苞片,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匙状长圆形,长3~4cm,宽1.2~1.6cm,淡黄色,蜜腺窝在背面明显突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近基着生,花丝无乳突;柱头裂片长约2mm。蒴果棱上有宽翅。花期5月。生于海拔1300~1780m的林下或草坡上。分布于新疆。

2,新疆贝母F.waLujewii.Regel

又名:天山贝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草本,高25~40cm。鳞茎粗1~1.5cm,由少数肥厚的鳞片组成。叶对生或轮生;叶片披针形至条形,长5~9cm,宽3~10mm,最上部具3枚轮生的叶状苞片,苞片先端极卷曲。单花顶生;花被钟状,花被片6,外面灰紫色,内面紫红色,具白色或黄色方格斑纹,基部的上方具凹陷的蜜腺;雄蕊长为花被片的1/2;花柱略比子房长;柱头3裂,裂片长约为花柱的1/4。蒴果长1.8~3cm,棱上的翅宽4~5mm,花期5~6月,果期7~8月。生于海拔1300~2000m的林下阴湿地,分布于新疆。

【采收加工】鳞片繁殖2~3年收获,种子繁殖3~4年收获。6月份以后茎叶枯萎时,将鳞茎挖出,晒干或烘干。

【药性】苦,甘,微寒。归肺经。

【功用主治】清肺,化痰,散结。主治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伊贝母

血余[xueyu](《本草蒙荃》)

【异名】发髲(《本经》),乱发(《金匮要略》),发灰(《子母秘录》),人退(《纲目》),头发(《惠直堂经验方》),血余炭(《药材学》),人发灰(《中药材手册》)。

【基原】为人科健康人之头发制成的炭化物。

【采收加工】收集头发,用碱水洗净污垢后,再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然后放置于煅锅内,上面再覆盖上同样大小的锅,两锅之间的缝隙用黄泥封严,在上面锅底上贴上一张白纸,加热煅烧至白纸呈焦黄色,经冷却后取出即成。

【药性】苦,涩,平。归肝,胃,肾经。

1,《本经》:“味苦,温。”

2,《别录》:“发髲:小寒,无毒,乱发:微温。”

3,《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4,《本经逢原》:“达肝,心二经。”

5,《长沙药解》:“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

6,《本草从新》:“苦,平。”

7,《医林纂要》:“咸,苦,微寒。”

8,《饮片新参》:“苦,涩。”

【功用主治】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主治痈肿,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研末掺或油调,熬膏涂敷。

血余

血水草[xueshuicao](《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黄水芋(《贵州民间药物》),金腰带(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一口血,小号筒,小绿号筒,水黄连,(《湖南药物志》),鸡爪莲(《江西草药》),斗篷草,马蹄草(《广西本草选编》),小羊儿(《浙江药用植物志》),血水芋,一滴血,一点血(《湖北中草药志》),土黄连(《福建药物志》)。

【基原】为罂粟科血水草属植物血水草的全草。

【原植物】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Hance.

又名;黄水草,见血参,人血草,散血草(湖北),片莲,扒山虎(江西,贵州),黄芋菜(江西,湖北,贵州),雪花罂粟(广西)。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植株具橙红色汁液。根和根茎匍匐,黄色。茎紫绿色,有光泽。叶基生;叶柄长10~30cm,基部具窄鞘;叶片卵圆状心形或圆心形,长5~26cm,宽5~20cm,先端急尖,基部耳垂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掌状脉5~7条,边缘呈波状。花葶灰绿色而略带紫红色,高20~40cm,有花3~5朵,排列成伞房状聚伞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0.2~1cm,先端渐尖;花萼2,盔状,长0.5~1.5cm;无毛,先端渐尖,基部合生,早落;花瓣4,白色,倒卵形,长1~2.5cm;雄蕊多数,花丝长0.5~0.7cm,花药长圆形,长约0.3cm,黄色;子房卵形或窄卵形,柱头2裂。蒴果长椭圆形,长约2cm,先端稍细小。花期3~6月,果期5/~7月。生于海拔700~2200m的山谷,溪边,林下阴湿肥沃地,常成片生长。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根茎(血水草根)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8~9月采集全草,嗮干或鲜用。

【药性】苦,寒,小毒。归肝,肾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苦。有小毒。”

2,《江西草药》:“性寒,味苦。”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主治疔疮肿毒,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浸酒。外用:鲜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血水草

血当归[xuedanggui](《中草药》1982,13(7):294)

【异名】牛西西,乳突叶酸模(《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筋大黄,金不换,土大黄,止血草,化血莲,散血七,血丝大黄,(《药学学报》1981,16(4):289)。

【基原】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红丝酸模的根。

【原植物】红丝酸模Rumex.chaLepensis.Mill.

又名:中亚酸模(《湖北植物志》)。多年生草本。根肥厚。茎直立,高达60cm,有明显深沟槽。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可达20cm以上,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或稍呈波状,两面无毛,中脉在下面凸起;茎生叶柄长约4cm,向上渐短;托叶鞘筒状,膜质,易破碎;茎生叶的叶脉红色。圆锥花序顶生,大型,分枝稀疏;花两性;花被片6,成2轮,每轮在果时增大,三角状卵形,长3~5mm,两边各具4~7齿,齿直,网脉甚明显,蜂窝状,每片有长约2mm的长圆状的瘤状突起。瘦果三棱形,淡褐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9月。生于低海拔区的路边沟旁。分布于河北,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8~10月挖根,鲜用或晒干。

【药性】苦,酸,寒。

【功用主治】凉血止血,清热通便,解毒杀虫。主治痈肿疮毒,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外用:捣涂。

血当归

血盆草[xuepencao](《四川中药志》)

【异名】叶下红,红青菜(《贵州民间药物》),雪见草(景德镇《草药手册》)。

【基原】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贵州鼠尾草和血盆草带根的全草。

【原植物】贵州鼠尾草SaLuia.cauaLeriei.Levl.

一年生草本,高12~32cm。主根粗短,纤维状须根细长,多分枝。茎单一或基部多发枝,细瘦,四棱形,青紫色,下部无毛,上部略被微柔毛。叶形状不一,下部的为羽状复叶,较大,顶生小叶长卵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钝或钝圆,基部楔形或圆形而偏斜,边缘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部紫色,侧生小叶1~3对,常较小,上部的叶为单叶,或裂为3裂片,或于叶的基部裂出一对小的裂片;叶柄长1~7cm,下部的较长,无毛。轮伞花序2~6花,组成顶生的总状花序,或基部分枝而成总状圆锥花序;苞片披针形,带紫色;花梗与花序轴略被微柔毛;花萼筒装状,外面无毛,内面上部被微硬伏毛,内面冠筒中部有疏毛环,冠檐二唇形,下唇与上部近等长,3裂;能育雄蕊2,药室退化,增大成足形,先端相互联合,退化雄蕊短小;花柱先端不相等2裂。小坚果黑色,无毛。花期7~9月。生于海拔530~1300m的多岩石的山坡上,林下,水沟边。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8~10月挖根,鲜用或晒干。

【药性】苦,酸,寒。

【功用主治】凉血止血,清热通便,解毒杀虫。主治疮痈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撒布伤口或加水捣敷。

血盆草

血水草根[xueshuicaogen](《江西草药》)

【异名】广扁线,捆仙绳(《四川中药志》)。

【基原】为罂粟科血水草属植物血水草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参见“血水草”条。

【采收加工】9~10月采挖,晒干或鲜用。

【药性】苦,辛,凉,小毒。

1,《湖北中草药志》:“苦,凉,有小毒。”

2,《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苦,辛,微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主治疮疡疖肿,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血水草根

向日葵叶[xiangrikuiye](《中国药用植物》)

【基原】为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向日葵的叶。

【原植物】参见“向日葵子”条。

【采收加工】5~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贵州草药》:“性平,味甘微苦。”

【功用主治】降压,截疟,解毒。主治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30g,鲜者加量。外用:捣敷。

向日葵叶

向日葵花盘[xiangrikuihuapan](《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向日葵花托(《浙江中药资源名录》),向日葵饼[《湖北科技》1972,(8):60],葵房(佳木斯医学院《葵花盘降压作用实验研究》1973),葵花盘(江西《草药手册》)。

【基原】为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向日葵的花盘。

【原植物】参见“向日葵子”条。

【采收加工】8~10月采收,鲜用或嗮干。

【药性】甘,寒。归肝经。

1,《甘肃中草药手册》:“甘,微寒。”

2,南药《中草药学》:“甘,平。入肝经。”

【功用主治】清热平肝,止痛,止血。主治疮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捣敷;或研粉敷。

向日葵 花盘

合萌[hemeng](《中国药用植物志》)

【异名】水茸角(《中藏经》),合明草(《本草拾遗》),水皂角(《分类草药性》),独木根,野皂角(《中国药用植物志》),梳子树(《江西民间草药》),野含羞草,蜈蚣杨柳,夜关门(《湖南药物志》),野寒豆,野豆萁(《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原】为豆科田皂角属植物田皂角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田皂角Aeschynomene.indica.L.

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30~100属cm;多分枝。偶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膜质,披针形,长约1cm;先端锐尖;小叶20~30对,长圆形,长3~8mm,宽1~3mm,先端圆钝,有短尖头,基部圆形,无小叶柄。总状花序腋生,花少数,总花梗有疏刺毛;膜质苞片2枚,边缘有锯齿;花萼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花冠蝶形,黄色,带紫纹,旗瓣无爪,翼瓣有抓,龙骨瓣较翼瓣短;雄蕊10枚合生,上部分裂为2组,每组有5枚,花药肾形;子房无毛,有子房柄。荚果线状长圆形,微弯,有6~10荚节,荚节平滑或有小瘤突。花期夏秋季,果期10~11月。生于潮湿地或水边。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合萌根),茎中的木质部(梗通草),叶(合萌叶),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9~10月采收,齐地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药性】甘,苦,微寒。

1,《本草拾遗》:“味甘,寒,无毒。(引自《纲目》)。”

2,《天宝本草》:“味苦,淡酸。”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明目,消肿。主治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敷。

合萌

合欢皮[hehuanpi](《本草拾遗》)

【异名】合昏皮(《千金方》),夜合皮(《独行方》),合欢木皮(《纲目》)。

【基原】为豆科合欢属植物合欢的树皮。

【原植物】

1.合欢AL-bizia.juLibrissin.Durazz.

又名:青堂(崔豹《古今注》),合昏(《新修本草》),夜合(《本草图经》),萌葛,乌赖树(《百一选方》),交枝树(《本草蒙荃》),宜男(《群芳谱》),马缨(《畿辅通志》),绒树(《植物名实图考》),茸花枝(《分类草药性》),绒花树,马缨花,蓉花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落叶乔木,高可达16m。树冠开展;树干灰黑色;嫩枝,花序和叶轴被绒毛或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二回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3~5cm,总叶柄近基部及最顶1对羽片着生处各有一枚腺体;羽片4~12对,栽培的有时达20对;小叶10~30对,线形至长圆形,长6~12mm,宽1~4mm,向上偏斜,先端有小尖头,有缘毛,中脉紧靠上边缘。头状花序在枝顶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粉红色;花萼管状;花冠长8mm,裂片三角形,花萼,花冠外均被短柔毛;雄蕊多数,基部合生,花丝细长;子房上位,花柱几与花丝等长,柱头圆柱形。荚果带状,幼时有柔毛。种子扁椭圆形带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2.花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落叶乔木,高可达16m。树冠开展;树干灰黑色;嫩枝、花序和叶轴被绒毛或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二回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3~5cm,总叶柄近基部及最顶1对羽片着生处各有一枚腺体;羽片4~12对,栽培的有时达20对;小叶10~30对,线形至长圆形,长6~12mm,宽1~4mm,向上偏斜,先端有小尖头,有缘毛,中脉紧靠上边缘。头状花序在枝顶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粉红色;花萼管状;花冠长8mm,裂片三角形,花萼、花冠外均被短柔毛;雄蕊多数,基部合生,花丝细长;子房上位,花柱几与花丝等长,柱头圆柱形。荚果带状,幼时有柔毛。种子扁椭圆形带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或栽培。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3.山合欢Albizia kalkora(Roxb.)Prain.

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其皮在北京、河北、山西、江苏、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部分地区也作合欢皮使用。

本植物的花或花蕾(合欢花)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6~9月剥皮,切段,晒干或炕干。

【药性】甘,平。归心、肝经。

1.《本经》:“甘,平。”

2.《雷公炮制药性解》:“人心经。”

3.《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经。”

4.《本草汇言》:“甘,温、平。”

5.《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用主治】安神解郁,和血消痈。主治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人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合欢皮

赤楠根[chinangen](《湖南药物志》)

【基原】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赤楠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赤楠Syzygium.buxifoLium.Hook.et.Am.

又名:牛金子(《植物名实图考》)。灌木或小乔木。嫩叶有棱,干后黑褐色。叶对生,叶柄长约2mm;叶片革质,阔椭圆形至椭圆形,有时阔倒卵形,长1.5~3cm;宽1~2cm;先端圆或钝,有时有钝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上面干后暗褐色,无光泽,下面稍浅色,有腺点;羽状脉多而密。聚伞花序顶生,有花数朵,白色;萼管倒圆锥形,长约2mm,萼齿浅波状;花瓣4,分离;雄蕊多数;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等长。浆果球形。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于低山疏林或灌丛,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叶(赤楠蒲桃叶)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7~10月挖根,切片,嗮干;根皮可在挖取根部时,及时剥割,切碎,晒干。

【药性】甘,微苦,辛,平。归肾,脾,肝经。

1,《贵州草药》:“性平,味甘。”

2,《湖南药物志》:“平,淡,无毒,一说甘,寒。”

3,《浙江药用植物志》:“微苦,涩,平。”

【功用主治】益肾健脾,活血消肿。主治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赤楠根

赤小豆花[chixiaodouhua](《药性论》)

【异名】腐婢《本经》。

【基原】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或赤小豆的花。

【原植物】参见“赤小豆”条。

【采收加工】6~7月采花,阴干或鲜用。

【药性】阴,微凉。

1,《本经》:“味辛,平。”

2,《别录》:“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止渴,醒酒,解毒。主治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赤小豆花

赤胫散[chijingsan](《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土竭力(《植物名实图考》),花蝴蝶,花脸荞,荞子连,九龙盘,花扁担,土三七,散血连(《贵州民间方药集》),苦茶头草(《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红泽兰(《贵州民间药物》),荞黄连,广川草(《湖南药物志》),化血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草见血,血当归,黄泽兰(《云南中草药》),飞蛾七(《湖北中草药志》)。

【基原】为蓼科蓼属植物赤胫散和缺腰叶蓼的全草。

【原植物】1,赤胫散Po-Lygonum.runcinatum.BUCh.Ham.ex.D.Don.

【Persicaria.runcinatum. (Buch.)-Ham.H.Gross.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细弱黄色,须根黑棕色。茎纤细,直立或斜上,稍分枝,紫色,有节或被细白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叶柄短,具翅,基部有叶耳,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有缘毛或无毛;叶片卵形,大头羽裂,长5~8cm,宽3~5cm,顶生裂片较大,三角状卵形,先端长渐尖,侧生裂片1~3对,基部近截形,两面无毛或有毛,上面中部有紫黑斑纹,具细微的缘毛。头状花序簇生于枝顶,通常成对,总花梗有腺毛;花被5裂;粉红色,沿背部味绿色;雄蕊8,花丝较花被短;柱头圆球形,3裂。瘦果卵圆形,具3棱,黑褐色有细点。花期7~8月,生于路边、沟渠、草丛等阴湿地或栽培。分布于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2.缺腰叶蓼P.runcinatum Buch.-Ham.ex D. Don var.15g.sinense Hemsl

本变种与赤胫散的区别是头状花序较小,直径5~7mm,数个再集成圆锥状。叶基部通常具1对裂片,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山谷草地。分布于西南及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7~10月采收,扎把晒干或鲜用。

【药性】苦、微酸、涩,平。

1.《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平。”

2.《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一说辛。”

3.《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苦、微涩。”

4.《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平,味酸、苦、辛。”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舒筋。主治疮疖,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泡酒。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醋磨搽;或煎水熏洗。

赤胫散

赤楠蒲桃叶[chinanputaoye](《广西本草选编》)

【基原】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赤楠的叶。

【原植物】参见“赤楠根”条。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性】苦,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瘭疽,疔疮,漆疮。

赤楠蒲桃叶

赤链蛇[chilianshe](《纲目》)

【异名】赤链,赤连(《本草经集注》),赤楝,赤楝蛇,桑根蛇,(《纲目》),火赤炼(陈义《动物学》),火炼蛇(薛德焴《系统动物学》),红斑蛇(《生物学通报》1958,(2):8)。

【基原】为游蛇科赤链蛇属动物火赤链蛇的全体。

【原动物】火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Cantor)

全长1~1.5m。头较宽扁,头部黑色,枕部具红色,“A”形斑,体背黑褐色,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常入眶;眶前鳞1(2),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2-3-3或3-2-3或3-2-3(2-2-3)式。背鳞19 (21)-17(19)-15(17)行, 中段平滑无无棱;腹鳞184~225;肛鳞完整,尾下鳞45~95对。生活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见于田野,竹林及水域附近。以鼠,蛙,蛇等为食。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夏至秋季捕捉,捕得后杀死,烘干,烧存性,研末备用;或捕后放入瓮中,加盖饿2日,使其排出粪便,然后取出洗净,放入高粱酒或白酒内浸2~4个星期,或洗净后直接烘干,研末。

【药性】《上海常用中草药》:“甘温,无毒。”

【功用主治】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主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20~40ml。外用:研末撒;或以药线蘸粉插入管内。

赤链蛇

走马胎[zoumatai](《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九丝马(《贵州中草药名录》)。

【基原】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走马胎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走马胎Ardisia.gigantifoLia.Stapf

【A.pseud ouer-ticiLLata.Merr. 】又名:大叶紫金牛《拉汉种子植物名称》。大灌木,高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根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腺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cm;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mm,LV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毛。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具纵肋,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阴湿处。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叶(走马胎叶)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8-11月采挖,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性】苦,微辛,温。《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苦,性温。”

【功用主治】祛风湿,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治痈疽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走马胎

走马风[zoumafeng](《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牛耳草,吊钟黄(《广西本草选编》),水马胎,赶风茜(《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牛耳三稔,飞山虎,羊耳三稔(《广东中草药》)。

【基原】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六耳鈴的全草。

【原植物】六耳鈴BLumea.Laciniata. (Roxb.) DC.

【Conyza.Laciniata.Rocb. 】又名:波缘艾纳香(《广西植物名录》)。粗壮草本,高50~150cm。主根肥大,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有条棱,上部被开展长柔毛和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下部叶有有长达2~4cm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30cm,宽4~6cm,先端短尖,基部渐狭,下延成翅,下半部琴状分裂,顶裂片大,侧裂片2~3对,边缘具锯齿或粗齿,上面被糙毛,下面被疏柔毛;侧脉5~7对;中部叶无柄,长6~10cm,宽2~4c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刻,有时琴状浅裂;上部叶极小,不分裂,全缘或有齿刻。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长圆形的大圆锥花序;花序梗被具柄腺毛和长柔毛;总苞圆柱形或钟形;总苞片5~6层,紫红色,花后常反折;花托蜂窝状;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2~3齿裂;两性花花冠檐部5裂,被疏毛。瘦果圆柱形,具棱10条,被疏毛;冠毛白色。花期10月至翌年5月。生于海拔400~800m的田畦,草地,山坡,林缘及河边。分布于华南及福建,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段,晾干。

【药性】辛,苦,微温。

1,《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平,气香,无毒。”

2,《广西本草选编》:“味苦,辛,性寒。”

【功用主治】祛风,通络,解毒。主治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走马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