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家•荞粉

“在外流浪的日子总是非常想念故乡,山水美食都在思念之列。过年的时候,回到家里,母亲知道我最喜欢吃荞麦凉粉(简称荞粉,下同)。刚好弟弟从外地带来了一些荞zhen子,于是母亲张罗着开始做凉粉。以前母亲年轻,胳膊上有劲。所有的加工程序都是她一人完成的,现在她老了。胳膊上没有力量了,碾荞zhen子是件费力的事。于是这个步骤我做了。 说起荞麦凉粉,首先要选用花荞,苦荞是不可以做的。将荞zhen子浸泡一段时间,泡到那些颗粒能被手捏碎的时候,就可以用器具碾了。碾的过程很简单,将那些泡软的颗粒碾成饼状既可。 接下来的步骤是过滤。先用水将碾碎的东西搅拌,成糊状。一定要掌握好水的多少,水多了影响凉粉的质量,水少了过滤不好。等把所有的过滤完,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了。 这一步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那就是散。散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往锅里到刚才过滤的糊状的东西,同时要注意火候,否则做出来的荞粉口味将大打折扣。等这个步骤做完,基本可以说荞粉就做好了。当然,凉粉嘛,要等到凉下来才有美味的。 有些地方做荞麦凉粉的时候是不放食用碱的,这样做出来的凉粉是乳白色的。而我们一般都是要放食用碱的,这样的凉粉吃起来别有风味”--在外的陇西人

荞粉本纪

某种意义上来讲,荞粉就是陇西的代名词。

凉皮正不正宗的全国都有,唯荞粉,960万国土上仅陇西独有。

之前,要吃荞粉只能在陇西,或者离家的时候带几个粉砣;如今网络和物流的发达,在万能的淘宝都能买到,快的据说第二天就收到。看来,这碗粉要火!

上面我们看到的是关于陇西老家、母亲和荞粉的故事,下面我们看看荞粉真实面目。

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陇西荞粉选用优质的荞麦为原料,通过洗涤、磨碎、筛分、浸泡、洗粉滤汁、煮粉和成型冷却等工序精制而成。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洒湿,搓破皮,倒入盆内的清水揉搓慢洗,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使其在盆中沉淀,把水倒去,把荞麦晾晒干,即可制成粉面.最后是制作荞粉(称撒粉)先在粉面中加入清水,做成粉芡状.然后将锅中加水烧开,用木勺舀粉面慢慢溜进锅中用擀面杖慢慢搅动,直到由稀变稠.最后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或大碗中,待其冷却后,扣出即可.此时称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有人戏说粉坨如少女美臂,触手可颤,一颤三日.

荞粉的制作关键在于:火候、溜粉的速度、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分,老人喜欢粉,细腻滑爽。女子则喜欢呱呱,硬朗酸辣过瘾。

切粉时也特别讲究:削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一片片颤抖的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碗中。食用时调入盐、芥末、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看到这儿,想必有人已经大咽口水了。

高营养更健康

荞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等,具有活血开胃、清热解毒、减肥等作用;尤其是所含铁盐量为小麦粉的3~20倍,还含有叶绿素和芦丁,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首选的医疗保健食品,具有防止血压升高,降低胆固醇,改善中老年人失眠、健忘的食疗作用,是21世纪人们食用的理想绿色保健食品之一。

荞粉前传

以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花纹的小粉箱,拾掇了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吆喝,馋嘴的媳妇姑娘就会闻声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城里边则是固定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还是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非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铛铛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均匀,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别,老人喜粉,细腻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硬朗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据说聪明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态中辨知人的性格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胫而走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抄录改编于此:美味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

如今多家荞粉在陇西都各有一席之地,但其中较有名的是小吃城里的王氏和马家荞粉,景家桥康氏荞粉也味道上佳。

虽然不能和张爷爷的面一样让国人皆知,但每一位身处各地的陇西人也可以借此回味”舌尖上的陇西”。

乡愁是一碗浆水面,有时候是一碗荞粉。

美女一位,为解在外陇西人的乡愁专门网售陇西小吃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她微信:496286277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