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千元赚到60万一年,这个龙游妹子竟是小山村里唯一一个年轻人

6月,山下的水稻田已经郁郁葱葱,秧苗迅速抽条,像一块毯子铺在广阔的田野里。而在龙游最南端的小山村——海拔600多米的庙下乡浙源里村,农事才刚刚开始。

村庄背靠绿春湖,被无边无际的竹海环绕着,村里生长着许多挂满藤蔓的古树,层层而上的梯田旁,山泉水叮咚流淌,经过古老的渠道灌溉着农田,农人们忙着耕地、插秧。

清晨,许宏娟拿起手机,拍下村民们劳作的场景,发到朋友圈。千里之外,微信好友小雯正在刷朋友圈,她立即点了个赞,并留言——“一成熟就来买米”。留言还有很多,询价、调侃、聊天……许宏娟一一认真回复。

北京、上海、内蒙……手机沟通着山外的世界,也支撑起她年近百万的事业。

山中有“宝藏”

许宏娟是一个长相清秀、衣着时尚的姑娘,从小在浙源里村长大。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从小在外求学。2008年毕业后,20岁的许宏娟到金华找工作。“都说要学门手艺,我就去学做美甲。”学了一年多,许宏娟和朋友一起合作开了一间小小的美甲店。“那个时候一个人一个月差不多赚6000块钱左右,收入还不错。”

在外地打拼了几年,2012年的一天,许宏娟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家里开了农家乐,节假日忙不过来,需要她回家帮忙。这一年,绿春湖的杜鹃花渐渐有了名气,附近的游客喜欢开着车来到村里,然后徒步上山游览。

| 家中的农家乐

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自己又是独生子女,许宏娟将生意转给朋友,回到了高山上的老家,帮父母经营农家乐。

山中岁月悠长,没有客人的时候,许宏娟总喜欢拿着手机到处拍。美丽的绿春湖、山中的鸟兽、父亲炒制的新茶、奶奶做的红薯干、母亲做的葛粉、麻糍……她把乡村生活到朋友圈,没想到陆陆续续就有金华的朋友来向她购买山货。

靠山吃山,许宏娟不断挖掘山中的土货。自己酿制的庙下荞麦烧、高山茶叶、村里的百花蜜、土鸡蛋、笋干、山上挖的野生黄芪、党参、金丝吊葫芦、母亲做的粽子、发糕、清明果……通过许宏娟的微信,这些藏在深山的农产品走向城市,产生了更大的价值。

这两年,绿春湖声名远播,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浙源里,许宏娟家的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客人们离开后也总是喜欢购买各种山货,许宏娟的网上生意逐渐向全国铺开。

“今年上半年卖了300多斤茶叶,卖到北京、上海、内蒙古……还有东北的客人买了寄到韩国,附近的高山茶叶都是我们家收购的。”许宏娟微笑着说。茶叶的价格从每斤200元到500元不等。

从2013年的几千元开始,2014年2万,2015年20多万,一直到2016年60多万,山货的年销售额一直在爆发式增长。

土货成了宝藏。

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唯一一个年轻人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村里的大喇叭响起,古老的歌曲在山谷中飘荡,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上个世纪。

浙源里确实是一个步调缓慢的山村,它距龙游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从山下的镇里到浙源里,需要沿着盘山公路,经过一段狭长的林间小路,才能到达。

| 上门收土鸡蛋 热情的小狗

村里的年轻人大都早早离开村子,去城市里追求梦想。“留在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我是唯一一个年轻人。”许宏娟说。“但我觉得山里有前景。”

刚刚回到村里的时候,大部分村民都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我不上班,整天待在家里玩。还想给我介绍工作。”许宏娟回忆。但是后来这些声音就慢慢消失了。

村民们自家的土鸡蛋、蜂蜜、笋干、茶叶……这些原本吃不完浪费的农产品,都能通过许宏娟卖到山外。60岁的严炎亭老人今年就通过许宏娟卖了4000多元的茶叶和2000多元的笋干。

事实上,2016年一整年,许宏娟为村民卖出了20多万元的农产品。“现在我走在村子里,大家对我可热情了,都邀请我去家里玩,给我土鸡蛋。”能帮助村里老人增加收入,许宏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一年365天有300天待在山上的许宏娟,在村里很难找到能说话的朋友,陪伴她的有家里的两条黑狗。“一只叫做小黑,一只叫咕噜,它们能给上山的客人带路,有的时候还能自己到山上抓黄麂。”

但是网络能让她和朋友们交流,沟通山外的世界,经营自己事业。

一转眼,许宏娟回到家乡扎根已经5年了。去年年底她结了婚,丈夫在山下的溪口镇经营一家饭店。两人的结婚照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绿春湖山顶拍摄的。“因为我对绿春湖感情很深。” 在她看来,家乡是世外桃源。

接下来,许宏娟打算注册自己的商标。“我想坚持下去,我相信农产品能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