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丨丁一:诗散文文本解码——兼论淡墨诗散文创作(二)

作者简介

丁一,江苏无锡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华东师大研究生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诗词协会顾问,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暨清迈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图书馆馆长、学报及校报主编。

《淡墨诗散文选》是验证诗散文的一部大书

散文诗短小精悍,诗意隽永。它需要诗人像天空中那突然一亮的闪电一样去抓住生活中那一瞬间动人心魄的美丽。散文诗主要长于写景抒情,而诗散文则可叙事也可抒情甚至于可以议论。散文诗轻而空灵,唯美向上;诗散文重而实在,朴素向下。比之于散文诗,篇幅更长,其内容可描述更为繁杂的事物和心理,更富有散文的基因。诗散文摆脱了一切形式的羁绊,是一种真正从容自由,无所约束的文体。精炼美、含蓄美、飘逸美,应该是诗散文独具的特质。总而言之,散文诗与诗散文的区别,是诗与散文的区别,形式的自由与非自由的区别。
东北的一位散文诗人前不久给我发来一章散文诗《充满大地气味的苇席》,正准备编发,却无意中忘了作者姓名,这里不妨引录全文如下:
故乡在辽河的下游,
祖祖辈辈睡的都是苇席。
最初我来到人间也是苇席的承托。我一降生,苇的气味就迎了上来——隐秘的相融。
我生命的爬行期是在苇席上展开的——
平坦、辽阔、温暖又安适。我像阔叶上一只缓慢的肉虫,世界的边际就是苇席的边际。不过,我不噬苇叶和苇茎,也不沾那上面的露水。
我饮母亲的乳汁。
“肉虫”的梦我是记不得了。但童年的梦、少年的梦、青春的梦是苇席上的生发。那是生命之梦的源,奇奇怪怪,绚烂而飘缈。
我记得清楚,最初飞翔的梦就是从苇席上羽化的。
苇席——梦的托盘、梦的沃土、梦的深苇塘、梦的田野、梦的羽毛和飞毯……
我在苇席上告别了生命的爬行期,趔趔趄趄地站立、迈步,然后走向小院和大地。
但那时苇席按时将我收回,让我继续做美妙的梦,直到离开乡关,去外求学。
不过,我的婚礼是在乡下的老宅举行的,洞房里依然是苇席——苇席的热炕头。
我的女儿与苇席有关。
后来到城里工作和生活也常常回故乡,睡的还是苇席,不过,飞翔的梦却不来访了,仿佛它不给我这粒奔波的种子发芽开花的机会。
它似乎在说——你已越界了,不再是从前的你。
但我相信,不论我走到哪里,走了多久、多远,都不会忘记生命最初的起点,骨子里,灵魂中一定浸入了苇的气味。
梦也一定印下了苇席的花纹,有苇的摇曳,否则,我不会见到芦苇总是要停下脚步,沉思和沉醉。有时喜悦,也有愁绪,甚至流泪。
如今再回乡下,我的心愈发空洞——母亲不在了、父亲不在了,甚至童年的玩伴有的也不在人间了!
晚上睡在乡下不见了苇席,而是艳丽的、有点异味的地板革。灵魂生分,甚至皱眉!
我怀念温馨的、充满大地气味的苇席……
是一章成熟而无可挑剔的散文诗,写出了在平凡的生活,没有诗和远方,作者睡在苇席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骨子里、灵魂中浸入了苇的气味,仿佛又梦见自己在故乡的田野锄草摘菜,泥土的芬芳带着别离的愁绪与泪水。散文诗特别需要浓缩,特别需要顿悟,这章散文诗写完了人的一生,一生的过程,在这章短短的散文诗背面,折射出一个巨大社会的背影。600字的散文诗叙事写得简单又美好,朴实又非常浓缩,可以触摸到散文诗人灵感的光芒。相对于对当代中国诗散文的现状,它的理论和创作都还刚刚开始,诗散文的创作和研究都还是一张白纸,因此,对诗散文现状要有一个基本估量,这个现状就是诗散文研究和诗散文创作的起点。起点低,研究相对容易突破,创作也就容易创新。诗散文是文学体裁中的一个新生命,新生命必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正因如此,诗散文最具创作潜力和研究价值,最具挑战性。因此,淡墨不是诗散文荒野上孤独的游魂,淡墨如是说:“我喜欢散文的自由和随意,我崇尚诗意的深厚和含蓄,所以,我的人生选择了诗散文。文学作品中诗意的层次,我始终都认为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层次。从散文到诗散文,那是一种文体生命的生长和提升。事实上诗散文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它要求散体、自由和随意,那是情感与灵魂的无拘无束、无疆无域的散漫和驰骋;而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凝铸诗意的内核,这就需要戴着镣铐去跳舞,要求艺术信息密集和精神旨趣的聚焦,要在有限的形式中压缩雷霆千钧。这种文体就是这样,既舒展又约束,既自由散漫而又要求高度的集中和内敛,其写作当然并非易事。”这些对诗散文前景金科玉律的前瞻性理论,这些耕耘于诗散文文体的独创性,值得诗散文写作者认真思考。
淡墨心里非常明白,要不了多少年,诗散文一定会像散文诗那样,燎原成熊熊烈火,成为诺贝尔文学之巅的一颗皇冠。淡墨的诗散文蕴涵某种文化自觉,或谓文化统一性,他着力于将这种文化自觉或文化统一性,转为有血有肉的客体生命。诗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的一种创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切复制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淡墨诗散文选》就是验证诗散文创新的一部大书,他就像游走在沙漠里的一位游子,耕耘在这块田野里的农夫,他的诗散文更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具,满怀深情地撕裂着大地、故土与人心,通篇贵气。淡然朴质是一种境界,嫣然的韵致同样是一种境界,他崇尚艺术信息密集与浓缩,喜欢含蓄与自由驰骋,他让纷繁大雅中的《眷恋红土地》《故乡的孩子们》《乌蒙山月》《金沙江边的石头》《感悟七贤庄》《烟雨狼渡滩》《戈壁的月光》等诗散文,一篇又一篇插入中小学阅读教材,做成中考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大步走进校史、县志。原《散文月刊》主编贾宝泉在《昭通文学》发表评论《善的想象力通向神明》中指出:“云南和大西南少了这些诗散文是不完全的,而这些诗散文也成为与之并峙的精神的云南、精神的大西南。淡墨诗散文蕴涵云南、大西南各民族的性格基因。淡墨以人的个性张力辅以词语张力而呈现其‘大’。”语言是诗、散文与散文诗的根本要素,是它们的皮肉、服饰。语言也表明其是“鹿”还是“马”。可以说,诗只有诗的语言才能成为诗,散文的语言只能是散文的,而诗散文的语言也只能是散文的。淡墨的诗散文描绘了丰富审美内涵和社会人生内涵的风情画卷,且特别善长于炼字与炼句,词句看似平淡,细品却精炼到了神奇、绝妙的地步。比如他眼中的《乌蒙山月》:“不黄也不白,是叶子烟熏过的,苞谷酒泡过的”“秋天,月亮挂在树上,是金黄的。乌蒙山月,一种冷冰冰的燃烧”。稻熟低穗,人熟低声,天地大美而不言,《空山鸟语》就是从贫脊的滇西田野走出来的诗散文吟唱:“山谷静静的,阳光像小猫的舌头,无声地在舔森林中那帧湖泊”“阳光嫩嫩的金色撒在草地上,悠然的鹿群有如美女散步……一个个美丽的蹄子溅起一朵朵美丽的音符”“岩石是被抚摸过的雕塑,湖泊清澈得像少女还没有阅读过爱情的眼睛”。在古今马帮的铁蹄下,他仰望着《渐行渐远的马帮》:“小鸟啄不破山谷里的天籁,过往的风偷不走这里的神秘和幽香,天上的云们像一群娇艳的唐朝仕女,拖着裙幅,抿着薄薄的嘴唇,飘逸地从蓝天上走过”,那是一首首悠远而辽宽的边陲气象,那是日出日落的天籁之声。
淡墨诗散文最大特点是:以淳朴的诗心、凝重的深情、飞扬的文笔、豪放的气势,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故乡的各种对应物,书写出最独特的高原人生,书写了人生和地域文化的精神坐标。这在《不该走出崖画》等诗散文中有着充分体现,达到淋漓尽致的泼墨高度。他笔下的一些曾经风云一时历史女性,个个都是绝世佳人,如:虞姬的身姿是“且柔且细的常春藤”,虞姬的美与爱是“一朵从战争的缝隙里开出来的娇艳的鲜花”;虞姬的自刎是“用三尺龙泉剑将她嫩秧秧的生命和爱情割破”,这些经典生动而鲜活诗散文句式和境界,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淡墨的字句往往反其道而行,化形象为抽象,化陌生为熟悉,在字面上产生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再如《李师师》的“一个风流的娇女子,醉倒了整个汴京”,把深受宋徽宗喜爱,得到著名词人周邦彦垂青的北宋末年青楼歌姬李师师的才情容貌,写得非常人能及。在《情系红土地》中,这种灵动的节奏体现得更是明显:“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的”“草地在忍耐里绿了”“诗歌和山茅草无声的在这里发芽”“红土地,我半边凉半边发烫的梦”,读着这样的诗散文句式,不能不让人心也醉了。还有《人与山谷》:“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阳光像小猫的舌头,无声地在舔森林中那帧湖泊”“阳光嫩嫩的金色撒在草地上,悠然的鹿群有如美女散步”“人生实在太陡峭了,小心,把脚踩稳”;还有《乌蒙山的春天》:“那弯弯的红土路,是我作品中无法甩掉的情节”“雾,无声地湿了歌曲一样的路”;还有《森林的女儿》:“他狠下心来要走了,像大叶岩角藤一样的爱情都缠不住他”……他对故乡的元素翻译得越多越深,就越发“同体大悲”;《走进滇西》仿佛走进了仙境:“滇西的路十分难走,山峦在马背上摇晃,翻过雪山垭口,你便走进一家深山野店。店里有野得动人的山女子用摔得碎的笑声迎接你”“滇西被太阳晒得很黑。滇西有很适宜生育的盆骨”“滇西是一个情感的泥潭,踩进去就拔不出脚来”“滇西,一个长在深闺人未识的楚楚动人的女子”“只有在这晚风徐徐地吹拂的时候,滇西人才有了闲暇在月光下用歌谣敷自己的伤口”“深了又深的草根,总想盘牢红土地的灵魂”;再如《庄蹻王滇》:“一个腰肢很细很细的女人,缠住了高原上一段很粗犷的历史”;再如《江河水》:“一条执意要流去的河,大山都拦不住”“你要变成一条河,用自己的浪花托起他的船”,这些排列诡谲的汉字,疏密而虚实极为重要的美学内涵,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给人以整体的和谐之美,不得不让你的灵魂读得撕扯开来。老子曾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胸中有章法之人,创作出的作品皆是别出心裁的上等之作,强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再如云南省楚雄市经历几百万年地壳运动后的世界自然奇观,风雨之神把元谋的土地雕琢成千奇百怪形状,他笔下的《元谋土林》是:“大自然展览自己独特的艺术群雕”,是“风化了的卢浮宫”和“凝固了的古战场”。而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辖县级市的首府香格里拉,他的那篇《秘境香格里拉》,把它描绘成人间天堂:“走进香格里拉,便是进了一个人间仙境。只有波光粼粼的纳帕海湖边那些黑颈鹤悠闲得很,清高得很,装出一副不在乎鱼虾的样子,昂首在那里作绅士散步。天上那些像吉卜赛女郎一样流浪不定的云们,此时似乎也有了闲暇,在这湖边反复漂洗她们美丽的衣裳。表情严肃的山岗,远远地在天边入定打坐,静穆得像一些思想深奥的哲人。” 那篇《文学崎岖路》:“想从前,我自己不就是一个湮没在黑山羊中的孩子么?那时,我是时常被打量的目光混淆为山里的石头的”……通过大智慧的朴实辞藻描述,对湮没在黑山羊中的孩子细腻的描摹,仅仅用点睛之笔的传神,一笔现出所见所感,淡墨通过这些手法的娴熟恰当运用,几乎在他的每一篇诗散文,都极尽所能地让这些不朽的文字存在着。文字魅力的无穷,在和大自然与死亡的抗争中,展现出顽强而又坚韧的生命力,让作品里的美学智慧,在不断探索的诗散文形式中,积累了博大的汉字灵魂,成为诗散文的璀璨之光。
著名的获奖篇目《酒神》,就是最典型、最有风骨、情文并茂的诗散文文本样式。他把整章诗散文切割成了无数个细节,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诗散文的模范,也许淡墨自己也不清楚,这位诗散文界伟大且独一无二的文化工匠,这位有着高尚灵魂的作家,把燃烧着激情的文字诠释得美轮美奂,真善美在那些汉字的颤动和统领下,似山呼海啸,得到了充分演绎。不可否认淡墨的诗散文,是在散文诗的基础上嬗变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全部魅力融入其中,淡墨的诗散文是他在文学本体上的突破,是他站在更高艺术层面的又一次勇猛冲刺!这位艺术探索中的执着者、勇猛者,令平庸的写手们无法不生畏。也许正是上帝握住了他的手,才让他写出无数不朽的诗散文篇章。这里不妨把《酒神》全文兹录如下,与读者共赏:
高原汉子的太阳是从酒碗里升起来的。
酒就是他们的女人。
生活里没有酒就没有兴奋和燃烧。围着火塘端起海碗喝呀,一碗接一碗,饮下这火辣辣的人生。喝了酒,他们大怒江一样跌跌撞撞地走路,用酒烧红了的眼睛看大山跌倒,世界摇晃……
他们喝自己用杂粮酿造的老白干,这种酒里似乎有一种大山的秉性,喝了这种酒腰杆子挺得青松一样笔直。他们就是要喝这种火辣辣的白干酒,用烈性的酒爆发烈性的灵魂。泛泡沫的香槟啤酒他们不喝,那是城里的小白脸喝的,喝那样的酒连胡子都长不出来。不要鸡大腿茴香豆,就这白干酒才能使高原兴奋,才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像大山喜欢江河,高原人就是喜欢这一口,高原汉子是醉不倒的山。趁着酒兴他们到荞麦地里去收割汗水泡化了的岩石,用纯钢的砍刀在蛮荒野地里砍出一条路来,从狂放的风暴里赶回羊群、牛群……
用酒胆壮人胆,用酒力烧旺人力,他们在大森林里遭遇老虎豹子,就像在自己家里遭遇一只猫,各走各的路,彼此都相安无事。他们走进险象环生的大森林,有如走进自己家的后花园。
他们爱酒,但他们不是李太白,溶化月光的酒不能从他们的脑子里灌出诗来。他们是被绑缚过的奴隶,是失去过阿诗玛的阿黑。他们用酒鼓动隆起的肌肉,他们用酒灌溉硬戳戳的胡子。他们用酒灌溉熔冶男子汉的血性。欢乐和激动都浸泡在他们的酒碗里。他们也有不幸和忧愁,但他们不借酒浇愁。他们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淌别人不敢淌的河,登别人不敢登的山,吃别人不吃的粗粮,生活在人生最高的海拔线上,云里雾里他们就是神明!
酒是他们火爆爆的情感,酒是他们一点就燃的灵魂。
江河把两架大山联在一起,酒把两个汉子联在一起。在火塘边,一群男人用酒碗和酒碗碰出一曲曲友谊之歌来。所有的高原汉子在酒里站成连绵的群山。
高原上的岁月是在酒里泡过的岁月,这里的神话和传说都有一股酒香味。酒把他们的喉咙刺激痒了,他们就放开嗓子唱真正的国风,山风把他们雄性的歌声带得很远、很远……似乎大洋的那一边都能听得见!
住竹楼,住木楞房,酒在高原上驱赶冬天,脉管里有了酒,生命燃烧得更强盛。冬天,他们像玉龙雪山一样站在旷野里任风雪拥抱。夏天,他们劳作在火热的大峡谷里,黝黑的脊背上不断滚落太阳。吃青稞咽苦荞,他们从最粗糙的食物里升华顽强和坚韧,酒就是他们生命的酮体。从悬空的溜索上踩过去,他们不害怕人生险恶。力拔山兮气盖世,他们举起太阳,举起月亮,举起山里一个个艰难的日子。
蛮荒折磨他们,他们征服蛮荒,在自然和神的面前他们不懂得匍匐,他们就是酒神。端起海碗坐下去,他们同火塘一起旋转。抱着酒罐站起来,他们和大山一同摇晃。他们就是醉了的高原。
这是诗散文诗吗?这分明是匈牙利伟大的民族文学奠基人裴多菲的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作曲家贝多芬无与伦比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

《文论卷》完成当代诗散文本体使命

淡墨特别擅长于炼字与炼句。质朴而深厚、野性而神圣的特质,凝聚成了强悍的生命力的人类道德和人性中一切最原初、最美好的东西;这片美丽的红土地、神秘的云贵高原的种种鲜活的生命和情景,自身就是一个燃烧的星球,他都以真诚的心灵、生花的妙笔,在丰富而神奇的联想中,织进了缜密的情感,进行了诗意的雕刻。滇西是他的家乡,汉高祖刘邦还乡,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屡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盛唐李白写过《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不朽篇章。淡墨同样为故乡写下大气磅礴浑然一体的《乌蒙山月》,这些表面看,平淡无奇的文字,细细品味,却别具一格,语言精炼到了神奇、绝妙的地步。质朴的语言中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他眼中的《乌蒙山月》,浓郁的惆怅中,写不尽月光下对乡愁和已故母亲深深的怀念,不妨全文兹录如下:
乌蒙山月,不黄也不白,是叶子烟熏过的,苞谷酒泡过的。
乌蒙山月,夜夜升起故乡,升起往事……一条镀银的山路,弯弯拐拐的记忆。一个陈年的松果掉进深潭,碎了属于我的那轮明月,山里不死心的猴子还在打捞。月亮白色的翅膀孵化大山许多洁白的梦,那个爱歪着头咬着围腰角斜着眼睛看我的小姑娘呢?秋天,树上结满了金黄的月亮。唉,一个错过了的季节。
一条路将一种组合分开,痛苦的切割,总不那么圆满的人生。
月光溶解着又甜又苦的记忆。月光是洁白的童贞和心迹,是打谷场上的欢乐,深山里的嬉戏。
那夜,我真的和月光一同融进大山里去了。那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月光。地上,月光银子似的斑驳晃动。树枝上,昂起头来的松鼠小眼睛蓝宝石般闪亮。山谷里有透明的旋律,山岚是清幽的月韵,连那山歌也被捶打成青石板上一片薄薄的月光了。
风很轻,月光在草叶上轻轻地晃动着透明的浑圆;月光如同目光一样醉人,被月光雕刻出来的山谷很静。月光溶溶,一切纯净,一切透明,包括山林和人生。“噗腾”一声,一只夜鸟飞出去了,这白色的意境里便有了一缕黑色的诗魂。
然而,这一缕黑色的意象,终又融进无边的洁白的月光里去了。在这如水的月光里,给人一种溶化的感觉,烦忧和苦闷都在月光中挥发了。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一种消失后的自由,一种没有负担的存在,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舒张。
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人和自然都达到了一种超越和融合。乌蒙山不再是另外的,非我的存在,在这既空非空的山谷里,我便是月光了。
月光是我梦的薄翼,我曾经享受过多么美好的月光。然而,乌蒙山月轻轻地踩醒了我的梦,月光照亮心事,一切又依旧那么遥远……
月光是我无法揽住的希望,我恼那月光。不要多大功夫,窗前那轮银盘便坠到山那边去了,想延续也无法延续的相思。月光是翅膀又不是翅膀,路,原来是一种距离。
月光溶解着人生的痛苦。饮酒,也饮下月光。
月亮是太阳的影子,记忆是昨天的影子。记忆牢牢地把昨天箍得半死!心灵上始终回响着那曲令人颤动的《月光》,时间的薄膜却封存了往事。
乌蒙山月,一种冷冰冰的燃烧。乌蒙山月是我来来去去远远近近的故乡,是山路上艰辛的迟暮,牛肋巴窗子上染湿眉睫的目光,是火塘烧红了的失眠,大三弦弹乱的心律,是小茅屋里寂寞的独坐……是一把雪亮的刀子割出来的,流血的心事。
月光在山溪里流淌,流成一曲瘦瘦的乡愁。
乌蒙山月什么都不像,又什么都像。它是母亲留给我的一面不能拭得太亮的镜子。我常看见她在镜里抹眼擦泪的。
与《乌蒙山月》可称之为姊妹篇的《老家茅窝氹》,淡墨用文字把老家的茅窝氹喂养并发育成像哭声响亮的落地婴儿:“茅窝氹常年雨水稀少,杜鹃花总是迟迟地不开,年年到来的,都是打折的春天,一根牵牛的绳子紧紧地拴在苦难的鼻子上,连桃花的美丽也会点燃你的忧伤。”“黄昏,父亲蹲在茅草屋前的石坎上,身边躺着一条一动也不动的狗,他咂着一锅叶子烟,默默地吞吐苦闷,细细地品味苦辣苦辣的人生,慢条斯理的,无声无息的,直到天边那轮夕阳在他的烟锅里熄灭。茅草屋的火塘里,一个总是燃烧不畅的柴疙兜,烟熏火燎的,熏得在火塘边纳鞋底的母亲直流眼泪。”“茅窝氹那些胡乱站在山里的石头,老实巴交的,就像黑不溜秋的山里人,不怨命苦,没有欲望,穷也好,富也好,总是守候在那里,不肯挪窝。后山那一大片寂静的树林子,黑压压的,黑得比它的内心还黑,一只乌鸦,有理霸道地站在树杈上,说黑了山里人的心事。”“茅窝氹像一把筛子,漏走了所有的幸福时光。一个苦字,是这里唱不到头的拖腔。”
用如此飘逸灵动、唯美清雅的语言,来描写、咀嚼苦难,既可从中管窥淡墨诗散文的风骨神韵,也可品味其在陡峭人生中的镇定与从容。好的文章除了从心中流淌出来之外,更重要的是好文章其实都是改出来的,在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写初稿不知要辛苦多少。千万不要相信好文章是一气呵成如此容易得来,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创作小说,一般都要改10多次;民族魂鲁迅的大部分作品先后都要改上多次,有时甚至要反反复复改上一二十遍,才肯拿出去发表;俄国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110万字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写了7年修改9次才放手。上面列举淡墨的那些句式的描写,到这个份上堪称文眼,不知花费了他多少的心血,个中甘若只有他自己清楚。著名评论家马旷源曾这样评价淡墨:“他写过那么多优美的散文诗,更写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他的作品美得令人窒息。”当代文坛写诗、散文诗与散文者不乏其人,也不乏大家,但静下心来创作诗散文的人,至今尚未出版过一本完整的、成熟的诗散文作品集。淡墨的诗散文美学修养,把诗散文从散文和散文诗的混沌中剥离出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文论卷》呈现出的不仅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文本创新,那种扑面而来的浩然之气,让诗散文理论在当代完成着它的文本范式,把沉睡的诗散文不断唤醒,一种让诗散文作家慢慢感悟到的智慧和意境,使得诗散文这种文体,从隐到显,最后完成和出版了我国当代第一套自成体系的诗散文三卷本文集,构建了诗散文文本的理论体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淡墨当代诗散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诗散文稿的文学形态这种文体在当代逐步走向成熟。

苹果熟了,你就回来。郦晓蔚 摄

往期精选

群山丨丁一:诗散文文本解码——兼论淡墨诗散文创作(一)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
编辑丨雷明娟

编审丨莫娟

值班领导丨马永孝

校对丨胡远松

投稿邮箱丨302626508@qq.com

广告咨询丨0870—3191969

@昭通日 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