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文化」关中搅团
陕西关中地区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饭食,因通过搅打使面粉成熟凝固为团而得名。又因其易消化,不耐饥,被人们戏称为“哄上坡”。
早先,制作搅团的原料是养麦面粉,后因荞麦产量低,种植少,加上20 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细粮短缺,农村多食用苞谷面(玉米面),农妇们就在粗粮细作上找窍门,动脑筋,争相用苞谷面打搅团,以增加饭食花样,调剂口味。到了90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饭食以小麦面粉为主,于是就有了麦面搅团,也有给苞谷面里掺人麦面制作搅团的,但对于过去的苞谷面搅团仍怀有感情。正如顺口溜说的:“苞谷面,打搅团,一下吃了两老碗。白米细面吃腻了,换个花
样真稀罕。”久居城市的人,吃惯了鸡鸭鱼肉,对苞谷面搅团更是情有独钟,以能吃一顿苞谷面搅团为美事。
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三百六十搅。”制作搅团的工艺虽不复杂,但却很难掌握。关键是要搅好。否则就会焦糊或有疙瘩。操作者站在一锅热气腾腾的滚水旁边,聚精会神,往锅里一点一点均匀地撒粉,边撒边搅,不停的搅,要搅得十分匀称、光沽、组腻,直到搅成稠糊状。而且搅时要朝着一个方向搅切不可来回地搅,否则就会发泻,不能成团。搅熟后,舀人盆里或大盘子里,就会凝固成团,搅团就做成了。
搅四吃法讲究别致。食者每人一碗调和汤,汤是用上好的香醋、酱油、芝麻油、慈花、蒜苗丝、香菜沫、大蒜汁、油泼辣子、味精调制的。村民们称之为“水水”。有滋有味,味道醇香。有的还配有肉炒莱。
热吃时由食者用筷子将搅团一块块地夹人汤中食用; 也可将搅团放人碗中,浇上调和汤吃; 还可以晾凉切成块烩汤吃。同时还可以用漏鱼罗漏成鱼鱼吃,更是别有风味。
搅团吃起米滑润爽适,口感绵软,不用牙咬,入口即化,酸香辣香扑鼻,诱人食欲,助人消化,久吃不厌,在周至县农村,还有大年三十吃搅团的习俗,含有用搅团糊窟窿之意,憧憬下一年的日子过得严严实实,圆圆满满,团结和美,不要有缝隙和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