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县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变废为宝”
根据全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初步结果显示,张北县有轻度盐碱耕地1.56万亩,主要分布在大西湾、公会、馒头营等中西部乡镇。盐碱地不能长庄稼,如何才能“变废为宝”?张北县馒头营乡李森林村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根据《2023年张家口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方案》要求,2023年张北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面积1000亩,建设地点为馒头营乡李森林村,主栽作物为莜麦。2023年张北县实际完成试点建设面积1500亩,其中种植莜麦1000亩,藜麦200亩,亚麻200亩,鹰嘴豆、油莎豆等其他耐盐碱作物100亩。

李森林村聚焦当前盐碱地种植低产量、低质量的问题,在开发盐碱地种植价值方面下功夫,推行了“盐碱地综合改良+盐碱地适生作物种植+特色农作物品牌建设”三位一体模式,市场化引进张家口养谷厚道农业有限公司。据村支书崔军介绍,试点种植的1000亩耐盐碱莜麦亩产达到230公斤,开发的“碱地香藜麦”等系列产品还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为李森林村的村民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当前种植的“碱地香藜麦”等系列产品一年可带动当地200多户村民稳定增收。

因地制宜,还应注重发掘比较优势,要稳步推进盐碱地种植开发,提高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让盐碱地也能逐渐成为高能效、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良田,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培育盐碱地种植作物的持久竞争力。李森林村聚焦盐碱地力修复治理,统筹做好土地轮耕、土壤改良,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有效治理和综合保护,增强土壤种植粮食作物的能力的问题,以点带面,从示范区建设为切口,推进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
李森林村与市农科院共建张北燕麦科技小院,开展耐盐碱、高产品种试验示范点,合作研发的裸燕麦品种“坝莜21号”亩产突破462.31公斤,刷新了旱地裸燕麦全国高产纪录。同时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发挥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综合采取土壤深松、增施有机肥、轮作倒茬等技术,就近就地利用粪污资源还田,积极破解盐碱地板结、渗透缓慢等难题,着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拓展了适宜作物的播种面积,为李森林村耐盐碱莜麦的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增色添彩。据悉,张家口养谷厚道农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基于节水农业灌溉系统”“一种农业种植施肥装置”“一种土壤修复系统”均获得国家专利。
从之前百无一用的盐碱地,到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创造收益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资源,馒头营乡李森林村用实践走出了盐碱地的发展路子。下一步该县计划重点从扩大试点规模、优化产业布局、突出综合利用三方面全面发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记者 王松 通讯员 王亚腾)
编辑 寒冰
来源 张家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