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中的文化之莜面:昔日西北贫苦农民的口粮到现今的健康食品

莜麦是燕麦属的品种之一,学名为裸燕麦,原产地是中国,种植地区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北西北部一带,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现今我国的其他地区也多有产出。
莜面就是莜麦成熟后加工而成的面粉,可以制成多种食品。十几年前提起莜面,可能许多地方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达,物流的便捷以及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莜面已经从西北的苦寒之地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人们熟知的一种食材。
莜面不仅是西北地区的特色美食,其中也包含着那里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味道中的文化:莜面。

西北苦寒之地的特色食物,有着那些土地上苦难的过去
以前的莜面限于加工水平的原因,口感非常粗糙,不习惯吃的人常常感到难以下咽。如此食物,为何可以在西北部分地区广泛种植?无它,好活而已。“好活”有两层含义,一是莜麦种植好种活,二是莜面好养活人,这里的“活”,只是形容活着。
莜麦耐严寒,生长期短,可以适应干旱、盐碱的生长环境,适合种植莜麦的地区,无一不是贫穷困苦的苦寒之地。不要说过去,就是在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这些地区依然落后于全国经济的平均水平。
我的老家在河北坝上地区,那里虽然地广人稀,一个人有十几亩甚至几十亩耕地,但是土地贫瘠,不论种小麦还是莜麦,最终打出来的面粉亩产不会超过200斤,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现在人们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副业,早已衣食无忧,可是在过去指望着土地吃饭的年月,一年生产的粮食仅能维持温饱,人口多的人家甚至不够吃。
小时候农村的乡亲们,主食就是莜面,白面和大米需要靠莜面去换取。儿时最常听到的吆喝声就是“换大米换白面。”换回的细粮平时也不舍得吃,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的时候才会出现在炕桌上。好在莜面做的吃食比白面等细粮扛饿,当地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白面饿弯腰”的俗语,正是莜面的“扛饿”,人们舍弃了种植小麦,把土地留给了莜麦,即使这样,一天也只有早晨和下午两顿饭,吃饱成了村民们最大的愿望。直到现在,村里许多老人还维持一日两餐的生活习惯。
贫穷并没有压弯人们的腰杆,反而培育出人们坚毅质朴的品格,家乡的人们顽强的生活着,没有抱怨,没有嫌弃,有口莜面吃就很知足,毕竟,这里是他们的根,一辈又一辈,比莜麦还扎的深。

莜面的三熟就像我们需要磨砺的人生
莜面有三熟的说法:一熟为种熟,就是莜麦在地里成熟;二熟为炒熟,莜麦果实需要在炒锅里炒熟;三熟为蒸熟,莜麦磨成莜面后,需要在锅里蒸熟。三熟中一熟、三熟不难理解,二熟就需要描述一番了。
二熟是把莜麦脱谷后,将莜麦粒在大炒锅里炒一遍。在西北种植莜麦的农村,都会有一个炒房,里面土垒成的灶台上,架着一口巨大无比的锅。人们炒莜麦的时候,需要两个壮劳力的配合,一人负责烧火,过去用的是牛粪秸秆之类的助燃物,烟气大,烧火的人需要遮住口鼻;另外一人负责炒莜麦,把一**袋莜麦一股脑倒进锅中,手持铁锹,站在灶台上面,不停的搅动,手不能停,停下容易糊锅。村子里面要好的朋友结成对子互相帮忙,哥们弟兄一起炒莜麦也是一种乐趣,两人熟练的配合着,不仅可以把莜麦迅速炒熟,还可以就着炒的喷香的莜麦喝上一口散装白酒。莜麦香和酒香交织在一起,就是人间最好的味道。
现在工业发展了,莜面的磨制自然再用不着人力操作,机器轰轰隆隆的几分钟,就完成了从脱谷到磨粉的过程,虽然简便,但是父辈们总觉的这样磨出来的莜面不是那个味道,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缺少了食物的灵魂。”
村子里面的炒房也在风雨的侵蚀下逐渐倒塌,旁边野草招摇,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热闹的过往。
作为莜面饮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三熟是一种精神的磨砺,需要人们的耐心和恒心,像极了我们的成长过程。一熟就好比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汲取营养,努力成长;二熟就好比人到中年,在社会中反复历练,在生活中小心翼翼,逐渐会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明白了做人要懂得拿捏火候,才可以尝尽人间滋味;三熟好比老年的持重,波澜不惊,蒸煮不透,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过去西北贫苦地区的农民之所以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坚忍,可能就是在日积月累的劳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和金钱无关,它以一种恬静平和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看起来是为了吃,其实包含着人生的大哲学。

现在的莜面成为了健康食品,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发展
莜面具体何时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已经没法考证。据传说在汉朝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为了对抗匈奴,在边塞驻军垦荒来解决军粮问题,开始仿效边民大面积种植莜麦。莜面饱腹生气力,给了汉军极大的营养补充,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莜面也由此进入到了中原地区。
后世的隋唐元明清莜面也有着各种传说和史书记载,但是直到解放前,莜面一词一直与“边塞”相连,似乎莜面只是一种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食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几十年间大家对吃食的要求已经产生从最早的能吃饱,到要吃好,再到吃的健康的改变。各种之前并不被人们重视、熟识的食材纷纷从犄角旮旯走向了台前,莜面就是其中一员。
莜面的营养价值被一再发掘,它饱含粗蛋白质、脂肪,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水溶性膳食纤维比小麦高出多倍,有着改善肠道预防便秘等诸多功效。一时间,莜面的身价高涨,不再是廉价的食材,当然也不会出现用莜面换白面大米的情形了。
莜面的吃法也发生着改变。莜面的经典吃法就是蘸着羊肉蘑菇汤来吃,在以前这是很奢侈的事情。过去人们吃莜面蘸汤汤,一般人家都是咸菜汤加一点黄瓜丝,好一些的蘸着土豆熬茄子汤,能吃上羊肉蘑菇汤的绝对是上等人家,要引来邻里的注目。现在吃莜面蘸羊肉蘑菇汤已经算是很平常的吃法了,更有些人嫌弃羊肉太过油腻,又回归到蘸素汤吃莜面的“过去”吃法。
原来以莜面为主食的西北地区贫苦农民的后代们,也纷纷走出农村涌向城市,去追寻更好的生活。留守乡村的人们依然种植收获着莜面,到了成熟季节,城里的人纷纷驱车回乡购买,农村的莜面也成了抢手货。村民们也开始变的牛气起来,看你不顺眼就是不卖,买莜面的人还得跟着人家屁股后面,一面递烟一面解释:“我也是咱们农村出来的,就爱吃这一口,大哥你看能不能卖点。”农民大哥慢悠悠的接过烟:“也是农村出去的?那行,就卖给你点。”买莜面的急忙把农民大哥请上车,一路开到村子里,嘴里还在不停的絮叨:“大哥,家里有没脱皮的黑莜面没?有就买点那个,那种莜面吃的香。”大哥一听这是行家呀,态度立刻大转弯:“一看你就真是咱农村人,黑莜面本来是自己留着吃的,你爱吃就匀给你点。”到得家中,各种农家瓜果一溜的给端上炕来,沏茶倒水不在话下。
时代在改变,西北地区贫穷的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过的好了,莜面也磨制的越来越精细。唯一没变的,是那片土地上人们对故乡的牵挂和割舍不掉的莜面情结。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