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金种子抗疫故事六|把苦难沤成肥料,把笑话活成神话

太伟大了!”,这是2020年三八妇女节当天,河北蔚县县委书记梁昆在检查督导完桃花镇“桃花红互助服务社”姐妹们的志愿服务后,给予的评价。姐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每天只有在电视里能看到的“官”,竟然真的坐在了自己的身边,听她们絮絮叨叨地讲述“桃花红”的故事。

蔚县县委书记梁昆与服务社姐妹座谈

1月23日,农历大年二十九,看到肆意蔓延的新冠疫情,在山东娘家过年的弓利红思前想后,决定发动桃花红互助社的姐妹们,停止宅在家里的生活,积极响应县妇联和镇党委的号召,为乡里的抗疫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说干就干!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赶在群众过大年家家户户串门前,帮助政府把防疫的宣传资料和防疫知识发到各家各户,以免引发聚集性疫情。远在山东的弓利红,指挥桃花红互助服务社副社长武俊林带着在村的姐妹风风火火就干起来了。

收到蔚县妇联的倡议书,弓利红立即通过微信招募志愿者,信息一发出就有十几位社里的姐妹报名,愿意听从县妇联和镇党委的抗疫工作安排,随时待命!

同时,弓利红还在群里培训社里的姐妹,倡导每个人都要做好抗疫的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不传谣、不信谣,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防护守小家爱大家,还组织文艺骨干们写诗词、快板、三句半,宣传姐妹们的抗疫事迹,增强大家打赢抗疫战的信心。

春节过后,镇里的商铺陆续就要复工复产,为了做好区域公共卫生,政府印制了公共卫生三包倡议书。弓利红在完成了居家隔离后,组织志愿者,挨家挨户送达公共卫生三包倡议书。并积极配合镇领导的安排,协助镇上的环卫部门共同行动,清扫街道卫生。

蔚县的正月非常的寒冷。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弓利红和她的姐妹们,每天身穿红色的志愿服务小马甲穿梭在全镇9个村组的大街小巷,她们忙碌的身影已经成了2020年春节老百姓心里最温暖亮丽的风景。

说起河北蔚县桃花镇桃花红互助社的故事,离不开社长弓利红,一个能把苦难沤成肥料,把笑话活成神话的山东姑娘。

把苦难沤成肥料,心便成一片沃土

今年37岁的弓利红,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体弱多病,她从小就寄养在同样贫穷的河南外婆家。记忆中最香的饭是玉米面糊糊就咸菜,最好的菜是大蒜捣上一颗碎鸡蛋,家常便饭是馒头蘸盐水。一头乱发,一身补丁衣服,放羊抓鸡满街跑,是弓利红对童年的记忆。

13岁,弓利红被迫辍学,进城打工养活家人。

17岁,弓利红为了躲避家里的包办婚姻,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始了长达8年的北京打工生活。

初到北京,因为找工作上当受骗被困,为了逃命,她从三楼跳下去。被送到医院后,因为没有钱治伤,又被赶出医院,带着伤病,餐风露宿......

在弓利红最孤苦无助的时候,她找到了北京打工妹之家。打工妹之家的创始人谢丽华老师,听了她的遭遇,二话没说,便把利红带到家里休养,给利红煮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弓利红说:“那碗面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香的一顿饭”。遇见打工妹之家,遇见谢老师,绝望中的弓利红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也看到生活的希望。

在谢丽华老师的帮助下,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基础的弓利红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掌握了电脑技术,并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总算在北京有了踏实的工作,可弓利红却总感觉心静不下来。

谢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给你一颗种子,不是让你捧着种子看花数果,而是要找块沃土种下去,辛勤付出,等待收获”。谢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弓利红,她决心从最基层的宾馆服务员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方面,每到周末,弓利红就赶到北京图书馆看书学习,提升自己;一方面,利用闲暇时间参加打工妹之家的各种培训和公益活动,丰富自己的内心。

通过四年的努力,利红凭着自己的韧劲,从一个普通的服务员干到了残联机关的会议接待员。为此,她还考取了中级面点师。

神话的开始,看起来都像笑话

2006年,弓利红参加打工妹之家组织的大龄青年相亲会,在这次活动上,她找到了相知相爱的伴侣。

2007年,婚后的弓利红决心辞职,和老公回婆家村养鸡种地创业,改变两个家庭的贫困。

2007年底,弓利红回到老公的老家,河北省蔚县桃花镇的一个小村。村里人听说贫穷的炼家,领回一个外来媳妇儿,都赶来看热闹。弓利红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夜不能寐,她和老公商量,借钱盘下一家饼铺,用自己所学的面点技术尽快赚钱把家里的欠债还了,把日子过起来。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把饼铺经营的红红火火,家里的欠债也很快还清了。用剩余的钱,办养羊场,因为政府禁牧,被迫关停。后又在伊利奶牛场投资养殖了60多头奶牛,又因当时奶业不景气,赔了不少钱。好容易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的家,又一次变得一贫如洗,负债累累。

为了一家6口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学费,为了偿还所有的债务,弓利红不得不再一次的背上行囊,抛下孩子老人,一边外出打工,一边谋划出路。

2015年春天,弓利红参加了农家女微创业培训,回来后就注册成立了“好农嫂种养殖合作社”。通过学习,她认识到桃花镇地处太行山脉,又有小五台山南台自然保护区,中国四大贡米之一——蔚州贡米,出产于此地,是有名的地标性农产品。如果用牛羊粪旱地种植老品种的蔚县小米及其他杂粮,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一定能种出口感极好的米粮,再结合培训所学习的电商销售,一定会有出路。

弓利红的想法一抛出,就遭到村里人在背后议论她瞎折腾。从此,在闭塞而平静的小村好像有人扔了一个炸弹,十里八乡都知道了桃花镇有个能折腾的外来媳妇,弓利红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弓利红假装听不见这一切,她对自己说:做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靠谱的农产品一定会赢得客户的信任。她开始寻找小米等当地农产品的土种子,一边用专家教的方法改良土壤,一边用土种子育种、生态种植。

又是一个四年的努力,2018年,弓利红的小米开始了订单农业种植,她和青岛农科院合作种植的新品种中号板栗小南瓜也取得了成功。现在,弓利红的上百亩生态农田里,谷黍与豆类、花生、板栗南瓜、土豆、西瓜、红薯……等轮茬种植,并逐步实现种养殖结合,通过生物多样,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保证产品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弓利红还带领身边的十几家农户一起采取生态种养结合,轮茬种植,自产自销,因为产品有品质,他们的产品从来不愁销路,农业收入有了保证。现在,代表良心农业的“杂粮妹”已经成了弓利红的代名词。

蔚县县委书记梁昆(左11)视察桃花红互助服务社

2020年,三八妇女节当天,蔚县县委书记梁昆在视察完弓利红的合作社和服务社之后,对于她们配合协助镇党委政府在2019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做出的贡献给予极大的肯定,也希望利红带领合作社、服务社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上,继续通过一带八的模式团结广大乡村妇女,参与到桃花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来。

3月21日,弓利红领着桃花红的姐妹们,接待了河北省政协叶冬松主席。这是桃花镇妇女们想都不敢想的真“神话”,几千年以来也没有一个省里的领导专门到一个农村妇女的组织去视察了解工作。这个真实的神话,是弓利红带领身边的农户、姐妹从笑话开始写就的。

河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后排右三)视察桃花红互助服务社

“我实现了把最初的笑话变成神话的梦想,请大家记住我,卖小米高粱的杂粮妹,想吃原生态无公害杂粮,请找我,我叫弓利红。”这是不善言辞的弓利红,在农家女金种子颁奖大会上的演讲结束语。

一粒种子,一片森林

创业路上艰难前行的弓利红一刻也没有忘记身边的父老乡亲们,没有忘记谢丽华老师说的,要把种子种在沃土里,去开花结果。

历经苦难的弓利红,意识到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平安更重要。利红心中向往的是“房前屋后,种瓜点豆,一群鸭鹅,陪伴老幼”的田园生活。看到村里一家家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艰难生活,她想要为他们干点事。

2018年,创业之路稍微走顺了点的弓利红,携手村里五个志同道合的姐妹,成立了“桃花红互助服务社”。带领留守在家的姐妹们,为村里生产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儿童、留守妇女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

2020年3月25日早上,服务社的姐妹们在社里集结完毕,这支“爱心妈妈”团的任务是每人结队帮扶一名贫困儿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感受亲人般的温暖。


辛庄的豪豪,已经5岁了,父母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几年了,一直跟着奶奶过。父母离去的时候,豪豪还小,没有记忆。现在,豪豪上幼儿园了,经常听小朋友和老师提及妈妈,回家便对奶奶说“奶奶,我叫您妈妈吧!”。每次孩子这么说,奶奶无言以对,只能一个劲儿的哭。奶奶听完服务社姐妹们的介绍,看着“爱心妈妈”们给孩子带来的书和玩具,奶奶激动地说“孩子这回有妈妈了,她终于可以叫你们妈妈了!”在场的“爱心妈妈”们,看到这一幕,都非常的沉重,感觉社长带着自己干的这些事都太有意义了,这些孩子、这些老人和家庭太需要她们的帮助了。

桃花镇大部分的男人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匮乏,服务社就成立了文学小组、文艺小组、摄影小组、美丽庭院策划组、乐队,让妇女姐妹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学习和活动,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心理归宿。

九九重阳节,服务社开展“敬老包饺子和文艺演出”活动,为老人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送上节日问候。


寒暑假期,服务社为儿童开设性别教育、安全知识讲座,让孩子们从小学会自我保护。组织大人和孩子们开展“亲子米粮画”,“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陪陪我”等活动,深受孩子们和家长的喜欢。

2019年5月,“桃花红服务社”成立一周年,在北京农家女发起人谢丽华老师、蔚县妇联、桃花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桃花红互助服务社”终于挂牌了,还成立了桃花镇妇女儿童之家。从此,桃花镇的妇女儿童有了自己的学习活动阵地。


每年的元旦联谊会、三八联谊会,都会有十里八乡的数百乡亲慕名来参加。每当看到舞台上,姐妹们在欢唱,孩子们在欢跳,乡亲们在欢笑,男女老少无不沉浸在喜悦中,弓利红的心里无比的平静,她知道这就是她的使命,一粒种子的使命。

经过两年不到的时间,服务社已经由最初的5个发起人,发展到现在的31个正式姐妹社员和100多个姐妹志愿者,这些姐妹来自9个村组,看到利红带着留守妇女们干的这些暖心事,都是主动找到弓利红,申请加入服务社,想发挥自己一点光、一点热,让自己和身边的亲朋邻里过得好些。


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弓利红的心宁静了,她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懂得了珍惜身边的幸福。为了珍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弓利红和她的农户走干起了生态种养殖事业,这是她心里的一份责任;为了珍爱自己的邻里和家园,弓利红和她的姐妹要把一锅石头汤的故事干成了“一粒种子,一片森林”的桃花红事业,这是她心里的一份爱!

弓利红说“现在我和姐妹们做的虽然有点成绩,但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有当我们这一锅美味的石头汤,被众姐妹、众乡亲共享时,这个神话才算真正实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桃花镇,一定是一个人文地产景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