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能秒秒紧张的电影真不多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恐怖袭击,今天,这四个字已成为全球梦魇。
仅仅这两个月,我们听到的,就包括但不限于:伦敦地铁爆炸袭击、基辅爆炸袭击、加拿大埃德蒙顿恐怖袭击、纽约曼哈顿卡车撞人袭击事件.....
巧合,今天凌晨,有部新片应景上映。
它改编自2013年波士顿炸弹案——
2013年4月15日,第117届波士顿国际马拉松比赛如期进行。赛程尾声,两颗炸弹在终点线附近连环引爆。事件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伤,其中一名遇难者为中国籍留学生——吕令子。
听上去,三人并不是一个多“震撼”的数字,但,为了缉拿凶手,美国东北部最大城市波士顿实施封锁全城,不仅限于飞机,铁路,所有波士顿人在规定时间内都不得外出。
这是平时的波士顿。
这是当时的波士顿。
这是美国人小题大做吗?
听完一二,你也许就明白了——
《恐袭波士顿》
Patriots Day
看到海报上那行小字吗——
2017唯一真实国际反恐高口碑巨制。
是不是唯一,Sir不敢打包票,但高口碑毫无疑问——豆瓣8.0、烂番茄新鲜度80%。
更主要是——真实。
你很难说它拍得多么深刻或者灵气,但电影的每一点,都精准地踩对节奏,成熟的技巧又与事实血肉相连,彰显出单纯而扎实的情感力量。
坦白讲,这种力量,在今天中国商业片中,几乎绝迹。
故事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哗众取宠。
波士顿探员汤米(马克·沃尔伯格 饰),因为某些非能力原因,被降职了。
这天,他去追一个区区家暴恶汉。
轻而易举?
才不是。
破门而入的时候,他因为太过激动,抬腿过高,闪了胯。
回家太晚,等来的是妻子的慰问?
才不是。
睡得正香的妻子烦躁地把他赶到客厅,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想说。
正派如此“窝囊”,反派呢?
也像人。
在一般的影视作品,反派应该长这个德行。
或酷或丑,或暴躁或冷酷,不是冷面杀手,就是一天到晚对天鸣枪的狂徒。
焦哈尔(亚历克斯·沃尔夫 饰)完全不同:
20岁,乍一看,他跟我们今天的大学在校生没什么两样:上车就询问有没有iPod接口;电脑备着几十G***影。
你看,他早上起床,也是一边牛奶麦片,一边看视频。
唯一不同的,是他看的东西。
拉近一点。
看什么?看炸弹制作教程。
从这正反双方的人物设定,导演彼得·博格已清晰表明态度,他要的不是戏剧,更不是传奇,他要的,是这场恐怖袭击中,每一个被裹挟其中的人,最真实的状态。
因为忠实还原,才是对亲历者、遇难者最大的尊重。
因为真实,才能让人相信。
主角在勘察破案现场时,来到酒吧,会忍不住吹上一口,解压。
回到家里,面对纷纷咨询的亲朋好友,他暴怒地把他们一个个赶出家门。
他太愤怒了,而这种愤怒里,其实掺杂着怕。
谁不怕呢?
包括反派。
他们就不怕死?
火拼时,手里的打火机老是点不着,是风太大吗?还是因为手在抖?
这些细节,绝非杜撰。
据当年目击者称——
当时,另一名嫌犯焦哈尔看见他的哥哥中枪倒地了,不仅没有上去搀扶,反而立即跳上车打算逃跑。没过几秒钟,车子启动了,焦哈尔开车向西疾驰而去,途中还轧过了躺在地上的哥哥(塔梅尔兰)。
但又是什么,让我们赢了。
Sir再跟你们说两个人。
一个是无名无姓的警察。
爆炸刚刚发生时,由于要收集爆炸证据,遇难者之一,小孩马丁的尸体不能移动,得一直躺在那。
慌乱的救援行动开展着,一名警员自愿留下来,那是他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哪也不去。”
救援行动结束,街道封锁,只剩下他矗立在街道。
面前是爆炸留下的一片狼藉,还有罩在白色裹尸布下,8岁的马丁。
他就那么站在那里。
直到太阳西下,救护车终于来收敛孩子的尸体。
警员低头看了一眼,然后——
敬礼。
救护车远去,所经之处,所有警员都停下,敬礼。
另一个,叫孟盾。
对,是个中国人。
这可能是近年好莱坞最为我们长脸的中国人。
他27岁,四川人,留美创业。
爆炸后第三天,他连人带车被恐怖分子劫持,危急时刻,孟盾抓住机会,成功从枪口逃脱,并协助警察定位车辆位置,成功牵制住两名嫌犯。
他的勇敢不仅挽救了自己,还扭转整个局势,阻止另一场更大恐怖袭击的发生。
他也是真实存在的。
左为演员欧阳万成;右为人物原型孟盾
事实上,爆炸案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孟盾都拒绝公布姓名。他说——
“我只是一个幸运逃脱的人,我不是英雄。”
看出来没,导演几乎抛弃了好莱坞惯用的英雄主义叙事,取而代之的,是更宽广的平民格局。
因为平民对信念的坚定与履行,才是这场战争能够胜利的决定因素。
也许你发现了,《恐袭波士顿》就是一部美国主旋律。
但,主旋律有错吗?
在Sir看来,任何成功的主流电影,本质上,就是主旋律。
乌尔善有句话说得好——
主流的娱乐电影应该是公共价值取向的表达,它不断地强化人类永恒的信念和积极的价值观。公众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始终是让整个群体产生信念感。
那为什么今天中国的主旋律几乎都不招人待见。
以成功的《战狼2》为例,Sir当然认可它在类型上做出的改良,但我们也不忽视,当它在表达情感时,仍犯了国产主旋律电影一贯的毛病。
他太把英雄当成英雄,而把平民、反派,当成棋子。
当一种高大跟另一种高大站在一起,高大不仅不高大,甚至,还(显得)矮小,虚假了。
而《恐袭波士顿》的珍贵在于,它没有回避一个人的怕,但也展现了人之为人的信。
这种信不仅是能力、职业赋予你的。
Sir实在太喜欢它另一款海报。
它长这样——
乍一看,是数根不同颜色的鞋带。
这是因为该恐怖袭击发生于马拉松比赛期间,而该恐怖袭击,造成最大面积伤害,是大量人被迫截肢。
你再多看几眼——
其实是一面破损的星条旗。
它不仅象征着这是一场恐怖袭击造成的国家之殇,同时也坚定传递出,这是来于民众,又聚于民众的信念凝结。
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最后的高潮戏,一个典型的英雄、大人物都没有。
有的只是一帮默默坚守的普通人。
为什么?
今天,极端主义正在向世界的青年人蔓延。
下面几本杂志封面,排版巧妙、装帧精美。
《国家地理》杂志?
它们其实是ISIS臭名昭著的官方电子杂志《达比格》。
刊中极具煽动性的宣传内容,正引诱更多迷惘的年轻人走向歧途。
相关数据显示,凭这些基本杂志的宣传,ISIS从74个国家中至少发展了12,000名“战士”。
这些“战士”可能就在你身边。
维基百科统计,截至11月15日,2017年全球范围共发生1346起恐怖袭击事件。
伤亡人数,抱歉,Sir数不过来……
在《恐袭波士顿》最后,面对镜头的孟盾这样说。
永远充满希望
要坚信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如果你冷静去想,你会发现,世界太多的痛苦没能换来慰藉,太多的正义难以伸张,太多的惨剧,让答案模糊。
但他又用了一个词——坚信(Be Confident)。
坚信来自哪里?
来自《恐袭波士顿》背后,那些现实与影像交织的信念。
来自波士顿幸存者帕特里克、杰西卡夫妇。
来自波士顿老警长杰夫·普格利泽。
来自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哥谭镇民兵排长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