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小,太原市中医医院主任中药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山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会理事,山西省健康科普专家。

大麦和麦芽

大麦是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春、冬生长习性。大麦性平,味凉,入脾、胃经。主要功能有和胃、宽肠、利水的作用,治疗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等。《名医别录》载: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本草纲目》载: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现代研究表明:大麦营养丰富,具有保健疗效。大麦含有55—65%的淀粉,是制作天然淀粉、淀粉衍生物、果葡糖浆的主要原料;大麦麦芽,是一种高淀粉酶添加剂,可生产高蛋白麦芽粉,生产糖化和非糖化的麦精,常被用来焙烤食品,酿造各种类型的酒、啤酒等;大麦仁,可用于做汤,加入调料可制成膨化食品;大麦粉可制成婴儿方便食品和老年保健食品;大麦片,可作为即食早餐食品,可单独煮烹,也可添加蔬菜汁、叶片、水果碎粒用来均衡营养。

如今去酒肆、饭馆吃饭,一坐下来店家大都会先给您来壶麦香浓郁的大麦茶,大麦茶有消食化滞之功,可以帮助顾客们解决因过食肥甘厚腻而引起的消化不良。

大麦焙炒后,开水泡饮,称之"大麦茶",炒制后的大麦性偏温,消食化滞。有去油腻,助消化等作用。适合于长期应酬,酒食无度者,或平日消化不良,较肥胖的之人,适当饮用对健康有一定帮助。据研究:大麦茶含有 17种微量元素, 19种以上氨基酸,同时富含多种维生素及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对身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将成熟饱满的大麦以水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经常洒水,待芽长达3~5毫米时,取出晒干,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麦芽!

麦芽有许多别名:大麦糵、麦糵、大麦毛、大麦芽等。历代本草有诸多论述:

《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

《本草经疏》:麦糵,功用与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本草汇言》: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

《药品化义》: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症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

《本草求原》: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导。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麦芽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制作加工】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5m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虛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肝郁胁痛,肝胃气痛。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用法与用量】 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

【商品主产区】四川德阳、青海大通等地。

麦芽的药用价值

⊙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皖腹胀痛。

麦芽回乳的作用原理: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麦芽含有麦角胺类化合物和维生素B6。麦角胺类化合物,能够直接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从而用于回乳。维生素B6是吡哆醛-5’-磷酸盐的前体、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和脱羧作用的辅酶,能够促进多巴向多巴胺转化,加强了多巴胺的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催乳素的分泌。

麦芽的食用价值

1. 麦芽茶

做法:取炒麦芽(生麦芽)60~120g,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上锅煎煮20分钟左右,取煎液服用,一天2~3次

在药典中,炒麦芽用于妇女断乳,但在《中药临床手册》和《中药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载:“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溢症,可单用大剂量生麦芽或炒麦芽或生、炒麦芽各60g~120g,煎服有效。”

现代临床应用和研究中 ,大剂量使用生麦芽60g~120g,其功效以回乳为主,而炒麦芽素来在临床中回乳效果较好。因比,大剂量(>60g)应用生麦芽和炒麦芽均有回乳的功效。

2. 山楂麦芽饮

做法:取炒山楂10-15g、炒麦芽10-15g、红糖适量。

把山楂、麦芽及红糖一同放入搪瓷杯内,加水煎汤,煎沸5分钟左右,去渣取汁,以上为1日量 ,分作2次,当饮料温热服。

功用:去积滞,助消化。

适用于小儿伤食

3.麦芽三花茶

做法:生麦芽20克、玫瑰花8朵、茉莉花2克、厚朴花2克。

①将生麦芽和水倒入锅中,置火上煮沸后转小火,继续煮约10分钟,至汤色稳定,香味充分释放。

②将茉莉花、玫瑰花和厚朴花放入茶壶中,冲入煮好的麦芽茶。

③盖上盖子,焖泡约3~5分钟至花香溢出即可。

功用:消食导滞,疏肝

4.山麦丹参饮

做法:生麦芽 50g,生山楂 30g,丹参 30g,纯净水浸泡半小时,煎药锅煎煮,头煎20分钟,二煎15分钟。各取煎液,混合一起,每天 2 ~ 3 次热服,每次200mL左右。

功用:此方适合于因工作压力和精神长期不快而引起的乳腺增生、乳房肿块或者肿胀者。

生麦芽性平,行气消胀、健脾和胃;生山楂味酸、甘,微温,临床上经常用来健脾消食,它还具有很强的行气散瘀的作用。丹参味苦、微寒,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作用。此三味药结合一起,因生山楂微温,丹参微寒,生麦芽性平,这个方子较平和,可以拿来尝试。

5.麦芽陈皮茶

做法:材料(2-3人份):炒麦芽50克、陈皮5克。

把炒麦芽和陈皮放玻璃壶中,加适量清水煮沸,代茶饮用即可。

功用:炒麦偏温,消食导滞。陈皮具有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的作用。过食滋腻而致腹胀反胃的时候,饮用此茶,既消食又健脾,对常食厚腻食物,尤其肉食较多者有消食化滞、解油腻、除腹胀的作用。

6.双芽水

做法:麦芽20克,稻芽20克,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煮沸15分钟,代茶饮。

如果是脾虚体质,如: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白兼有齿痕、大便稀溏等,则将麦芽和稻芽换成炒麦芽和炒稻芽。

麦芽和稻芽消食“双剑合璧”,二者均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但炮制方法不同,其发挥的作用则略有差异。以麦芽为例,麦芽能够消积导滞,是因为它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本草求原》:“(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其发芽后,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还能生发胃气,可用于调理胃气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而经过炒制后则不然。炒麦芽健脾的作用会更强一些。

大麦与小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区分大麦与小麦,大麦作为药用品是麦芽,小麦药用品为浮小麦。

大麦为禾本科大麦属植物,小麦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

大麦的茎秆粗壮,表面光滑无毛,两侧具有披针状叶片。

小麦的茎秆直立,植株丛生,叶片为长披针状。

大麦的颖果生长成熟后会粘在稃内,表面被稃壳包裹,不易脱出;两头尖,细长,芒长和麦穗差不多。小麦的果实具有黄棕色的果皮,呈现扁圆形或椭圆形;两头圆,短,上面的芒相对也短一些。

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具有食用、饲用、酿造、药用等用途。

小麦为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制做酒精、白酒或生物质燃料。

麦芽的挑选及禁忌

麦芽的挑选:

⊙生麦芽以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

⊙炒麦芽外部棕黄色,内部浅黄色,有浓烈香气。

⊙焦麦芽外部焦黄色,内部棕黄色,有浓烈香气。

麦芽的功效禁忌:

①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使用。

②怀孕期及哺乳期妇女亦忌用,以免回乳、止乳。

③ 久食会伤元气,不可多食。

④服用期间,忌饮茶,以免降低疗效。

来源:太原市中医医院

编辑:尚爔 审核:健康挚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健康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类媒体中公信力最强、权威性最高、受众量最大的健康专业全媒体品牌。

健康时报健康教育活动年度举行182场次,形成了“媒体+专家+产业+用户”四轮驱动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模式,具有全国性、系列化、精准化、高品质、种类多的特点。新冠疫情期间,健康时报联合10多家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举办在线义诊,提供义诊4741万人次,是全国媒体中启动最早、联动最多线上义诊的媒体之一。

健康时报有“健康中国论坛”、“国之名医盛典”、“健康投资领袖峰会”、“国家基层医疗论坛”四大会议品牌,其中“国之名医盛典”活动已举办三届,上千位国内著名专家及其学术团队通过盛典活动形成万人的顶级名医阵容;“健康中国论坛”已举办十三届,是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界领域以“健康中国”为主题举办时间最早的论坛之一,其影响力、权威性、公信力,获得业界高度评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