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话说1986年,改革开放那阵风吹得正欢,文艺圈也像是被浇了春水,绿油油的。那会儿,中国电影圈正琢磨着怎么换新装,急需一部能代表新时代“潮范儿”的大片。古人不是说嘛,“时代一变,文化就得跟着换衣裳”,咱们中国也想用新名片给世界瞧瞧,咱不一样了!

就在这么个又激动又忐忑的时候,俩大佬——张艺谋和莫言,撞一块儿了。张艺谋刚拍完《老井》,心里头琢磨着怎么更上一层楼。有天晚上,他随手一翻,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就跳进了眼里。嘿,那人物鲜活得跟真人似的,故事讲得那叫一个大胆带劲,特别是《红高粱》,打鬼子还谈着恋爱,张艺谋一看,心动了:这片子,拍成电影,得火!

张艺谋一拍大腿,决定找莫言聊聊版权的事。打听到莫言在北京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他二话不说,直奔而去。到了宿舍楼下,那叫一个急,直接扯开嗓子喊上了。这一喊,整个学校都轰动了,师生们跟看大戏似的,都往窗外瞅。没多久,莫言就带着一脸疑惑下来了,一看,楼下站个黑不溜秋、穿得跟老百姓似的汉子,满头是汗,还挥手呢。莫言心里还纳闷,这是老家哪位亲戚来了?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张艺谋导演,来谈电影的!俩哥们儿一碰头,张艺谋直接放了大招:“莫言兄,《红高粱》这书,绝了!我想整成电影,您给掌掌眼?”莫言一听,眼珠子一转,乐了:“嘿,八百块,够咱村买头壮实黄牛了,你要真想玩,拿去耍吧!”张艺谋心里头那个暖啊,那会儿八百块,金疙瘩似的,一般人家得省吃俭用好几个月呢。莫言这大手一挥,那是多大的信任和支持啊,让他感动得差点儿没忍住给莫言磕一个。

说干就干,俩人立马绑一块儿忙活开了。可头一遭就撞南墙了——上哪儿找那么一片高粱地呢?莫言一拍大腿:“咱老家高密,咋样?”结果一去,傻眼了,地儿都让经济发展给啃得差不多了。张艺谋一咬牙,自个儿带队上高密种高粱去了。这一手,把莫言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四十亩地,说包就包,还带着全剧组当起了农民,跟乡亲们混得那叫一个亲。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他们愣是顶着太阳,浇水、施肥、除草,忙得跟陀螺似的。就算天公不作美,干旱来袭,大伙儿也没怂过,愣是种出了绿油油一片高粱林。

到了开拍,张艺谋还不放心,又把莫言拽来当军师,生怕电影走了样。这股子较真的劲儿,愣是把《红高粱》整成了精品,国内火得不行,国际上也是名声大噪。1988年,柏林电影节上,《红高粱》一举夺魁,拿了金熊奖,那可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高光时刻,杠杠的!《红高粱》一火,张艺谋和莫言可算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了,中国电影也借此机会跟世界打了个照面。这电影啊,就像个“文艺范儿”的魔术师,一手艺术魅力,一手文化内涵,愣是把中国电影人的才华和热情秀了个遍。筹备那会儿,俩人跟打了鸡血似的,累得跟狗似的还乐呵着呢。莫言说了:“文学电影,那就是生活的哈哈镜,笑中带泪,泪里藏笑,照出时代变化,也照进人心窝。”就靠这股子劲儿,张艺谋和莫言愣是把个传奇给整出来了。

想想那时候,穷得叮当响,消息还慢半拍,他俩愣是靠着一腔热血和对艺术的痴迷,整出这么一出大戏。这合作,不是买卖版权那么简单,简直是灵魂深处的“来电”。现在啊,文化圈热闹了,小年轻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的。咱们得学他们那股子劲儿,敢闯敢拼,不断创新。就像《红高粱》教的,不管啥时候,心里有梦,脚下就有路,自个儿的传奇自己写。这段佳话,咱们得记心里,继续往前奔,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整出更耀眼的火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