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布谷鸟、喜鹊、白头翁、八哥、画眉----- 应有尽有,一些果树桃树、苹果树、樱桃树、梨树、葡萄树等都不敢种了,西瓜、甜瓜、白菜、高粱也都不敢种了。鸟儿疯狂了,一群人过来,吃尽庄稼,各种传统的赶鸟方法如稻草人、放鞭炮、敲锣打鼓都没有任何作用,采用科学原理发明的反光塑料丝带、驱鸟器、驱鸟剂作用也不大。农民朋友们没有办法,只能种果实结在地表下的,地上长的小麦不得不种。总之,鸟已经危险到农业生产,良好的驱鸟措施需要出台,保护农业果实迫在眉睫。我们呼唤农业战线的人士重视防鸟工作。

那么,农村的庄稼为什么那么多鸟呢?

一、生态环境的改善,鸟类得到良性繁衍

这个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鸟类的栖息环境得到改善,繁殖的鸟更多。

二、国家保护鸟类的法律不断健全,鸟类得到合理保护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鸟类的生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把大部分鸟类进行法律保护,各种法律陆续健全,并采取了有效的监管措施;再加上农民朋友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鸟类,与生物共存的观念增强,再也没有出现人为打鸟捉鸟,用药毒杀鸟的现象不存在了。

三、鸟不怕人,传统的方法无法吓唬鸟了

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打鸟了,鸟与人类慢慢地变亲近了,这像城里的狗一样,城里的狗一般是当宠物养,基本失去了咬人的能力,人也不怕狗了;农村的狗一般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咬人的能力较强,特别是烈狗,人人敬而远之。鸟类也有灵性,长期没有人打鸟,鸟也不怕人了,但传统方法稻草人、挂红衣服、敲锣打鼓等都吓不着它们了。甚至在具体的农田里,鸟看到人都不跑,在人面前飞来飞去。

四、“人鸟大战”在人类社会里从没停止过,它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人类的朋友和敌人。

争夺实物是人类和鸟类千百年来的持续战斗。鸟类可以捕捉害虫,为庄稼减少虫害,成为人类的朋友;鸟也吃庄稼的果实,成为人类的敌人。当鸟类多了,虫子不够吃的,鸟就吃果实,并且鸟类不会分虫类或者果实,只要能吃得就吃。

五、“鸟害”是生态文明的必然产物,已经引起国家重视,但还没有有效办法驱赶鸟。

随着鸟类的增多,农田里的庄稼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这既是环境的有效改善又是人类农田保护的新课题。怎么找到鸟类与农田的有效共存,是国家正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现象,也是千百万农业战线上科研工作者的新课题。

六、生态防鸟是系统战,需要多个领域通力合作

生态防鸟的前提是人类与鸟类共存,也就是说既能保证庄稼获得丰收,又能让鸟类得到繁衍,而不是灭鸟或者农业果实被鸟毁坏。这就需要懂得鸟的生活习性、懂得化学药品、懂得农业生物特性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目前,对于驱鸟来说,传统方法和单一的从鸟类的特征驱赶鸟类已经没有什么效果,而且鸟类产生了免疫力,对于物体防御、声音刺激、味道刺激等都不敏感,随着鸟类的繁殖能力空前扩大,鸟类对农田的损害也越来越厉害。紧急需要国家和科研机构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科技投入,动用国家和人民的力量,打赢这次新的人鸟战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