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张艺谋对着莫言说道,心想是不是会拒绝,没想到莫言痛快的说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1986年,中国电影界正站在个十字路口,跟刚出门遛弯的老大爷似的,心里头盘算着咋走。改革开放嘛,就像刚揭锅的馒头,热气腾腾,思想也开始撒欢儿跑。文艺创作呢,就跟春天里的花儿一样,嗖嗖地往外冒。老舍大爷说了:“生活啊,就是创作的亲妈!”那时候的电影市场,小得跟村口的小卖部似的,国际范儿?别提了,那是遥不可及的梦。

但就在这当口儿,张艺谋这小伙子,愣是憋着股劲儿,要拍部农村大戏《红高粱》。这戏啊,是从莫言那大才子手里接过来的,俩人一拍即合,跟商量好似的。张艺谋忐忑地问:“莫大爷,您那《红高粱》我拍成电影咋样?就800块,行不?”莫言一听,乐了:“得嘞,800块够我买头壮实的大黄牛了,你随便折腾吧!”

张艺谋心里头那个美啊,赶紧拉着莫言、顾长卫这些个高手,还有姜文这帅哥,一块儿搭班子唱戏。选女主角的时候,本来张艺谋相中了史可那“丰满型”的,可巩俐不干了,非要来试试。张艺谋一看,嘿,巩俐这劲儿头,比红高粱还烈,行,就你了!

然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杀到山东高密,打算在那片土地上拍出点儿味道来。结果一到地儿,张艺谋傻眼了,哪儿有小说里头那么一大片的高粱地啊?这不跟吃饺子没蘸醋似的吗,差点儿意思。话说张艺谋大佬,他大手一挥,甩出四万大洋,让村里的大伙儿种高粱。那会儿,四万块可是能买下一座小山的猪肉,大伙儿乐呵呵地接了钱,心想着这活儿轻松。结果,种子刚冒尖,大伙儿就忙着数钱去了,高粱地成了野草的乐园。

张艺谋一看,这哪行?气得他差点没跳脚,心想:“我这是拍的电影,不是野草大片啊!”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买化肥、杀虫剂,还整来个大水泵车,天天浇水,跟伺候亲儿子似的。终于,那高粱地给他整得绿油油,一片生机勃勃。

这下,《红高粱》里的那些经典镜头才有了落脚的地儿。张艺谋看着那片金黄的高粱地,心里那个美呀,比吃了蜜还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本土味十足的小说,变成让全世界都眼馋的电影大片,让大伙儿瞧瞧,咱中国农村也有这么美的风景!《红高粱》里头那帮子演员,简直就是青葱里的翘楚。女主角巩俐,那会儿还挂着学生牌呢,一瞅见剧本里的九儿,嘿,那野性小村姑,立马儿就心动了。为了这角色,她跟打了鸡血似的,练了好几个月,愣是把自个儿整成了个豪迈小妞儿。男主角姜文呢,原本就是戏剧系里的一小透明,张艺谋慧眼识珠,给他挖了出来。姜文也是拼了老命,把这乡野糙汉子演得活灵活现。这么一来,俩人的命运算是彻底拐弯了。

拍《红高粱》那阵子,那叫一个不容易啊,但最后总算是搞定了。1988年,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金熊奖一拿,直接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大事件。张艺谋因此一炮而红,中国电影也借这股东风,开始在国际上露脸了。三十多年一眨眼就过去了,《红高粱》还是张艺谋手心里的宝,也是中国电影闯荡世界的老资历了。

说回来,这电影的成功,不光是艺术上玩得溜,更重要的是那股子精气神儿。张艺谋用它把中国农村的那股子野性和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全世界都瞅见了。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张艺谋和剧组大伙儿的心血结晶,从高粱地的一粒种子到演员们的一颦一笑,都透着股子死磕到底的劲儿。就这份执着和坚韧,让《红高粱》成了永远闪耀的经典。《红高粱》火了,张艺谋成了大腕,但这事儿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风光,整个中国电影界都跟着沾了光,说是“一炮而红”也不为过。它告诉全世界,咱们中国人拍电影,那也是杠杠的,有深度还有范儿。这一整,中国电影界跟打了鸡血似的,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想着自己也整一部,证明自个儿不是吃素的。

80年代那会儿,陈凯歌、冯小刚这些个“第五代”导演,就像是一帮子不服输的小伙子,非要跟以前的规矩较较劲,开始琢磨起人性那些事儿来了。《红高粱》啊,就像是给他们点了个火,一场电影界的“大革命”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现在,中国电影那是蒸蒸日上,跟那会儿张艺谋他们那帮老前辈的拼命三郎精神脱不了干系。他们那会儿,顶着压力,就为了拍部电影,那股子劲儿,简直能把山给搬了。张艺谋为了《红高粱》,那是真豁出去了,这份执着,让人看了都得说声“服”!

就因为有了这些电影界的“急先锋”,中国电影才一步步走向了世界的大舞台。《红高粱》这片子,就像是给后来人指了条明路,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有坚持,啥奇迹都能整出来。

咱们现在啊,不管干啥行当,都能从这些前辈身上学到点东西。那就是,别管环境咋样,只要咱们心里头有火,手上有劲儿,就能在平淡的日子里整出点不一样的动静来。就像老舍老爷子说的:“生活嘛,就得追求,就得创造。”这话,放在啥时候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