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在当地地也叫小秫秫(蜀黍)。当时主要品种是“打锣锤”、“绺子”等。高粱下种早于谷子,收割晚于谷子,成熟前的半月二十天,要逐棵把高粱下半截的叶子全打去,使之通风透光便于晒米。高粱只有晒好米才能有好的收成。其粮食品质一般,属于粗粮类,农家一般和小麦掺和用来磨煎饼,也可以磨成面做蜀黍馍馍吃。高粱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于酿酒。
砍高粱是技术活。砍高粱的工具我们当地人叫镢头,柄不长,约六七十公分左右,象木工砍木头的手锛子,刃子很宽很快。砍高粱的人左手抓住三五棵高粱,上边每棵还有大半斤重的穗头要不歪不散,退着用右手砍,左手顺势在腰间挟着砍下来的高粱棵,很稳当,然后把高粱秸秆整齐地排放在地上。新手拿一棵都拿不好。会砍高粱的人一镢头砍刨一棵,其深度正是高粱茬子的“五花头”(盘头、根须)处,这样砍刨的高粱秸上带土很少,好砸好捆,而地里的部分已从五花头刨断了,不会生高粱杈子,我们当地叫小蜀黍娥子(未刨散的盘头根会很快发出多个新苗子),耕地时也不会有整个的茬子头,好耕好耙。
高粱被砍倒后,两趟要头对头放,便于钳割穗头。钳高粱穗也是一种技术活。钳穗刀叫纬刀子,少数是铁匠炉专打的,大部分是废镰刀头改制的。将镰刀裤子和镰刀尖头去掉,割截高粱秸挖道沟安在刀背上,就是一个纬刀子。钳高粱穗多数是妇女干,拿穗子的技巧是关键,有的一只手拿三四十穗还能保证不散。具体是左手拿着高粱穗的杆儿,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拿纬刀,下边三个指头拿高粱穗子杆,上下一使劲就把穗子钳下来了。拿穗子的左手要来回颠倒,左一穗右一穗,并使其不断向手腕上靠,多了就挎在胳膊上,到了胳膊肘时,就算一层把,将其放在秫秫腰子上,三层把或四层把就捆成一个秫秫头捆子。一般高粱地里两个男的砍刨,一个妇女钳穗,大体上刨完了也钳完了。把秫秫头捆好,用车运到场上晒打。
钳高粱穗的时候,可顺便将粗细适中、比较修长的梃子钳下来,暂时丢在一边,然后再拾起捆起来,去掉穗头以备后来绗棑子,编笊篱时用。那时候,还有些种高粱的户,在高梁地头上专门种一小片红秸高粱。红秸高粱产量较低,种它主要是用其红色秸杆扎婚房的里间帐子,或扎成长方形方格架子上面翻放上席子,放在床顶上遮挡灰尘等。家乡当时还有一种产量较低但长较长高粱梃子的黏高粱,种它主要是为了用其长梃子订锅盖或用其黏米面过年时蒸高粱卷子吃。黏高粱卷子是暗红色的特别黏合,甜丝丝的,有劲道,刚蒸熟时可以拉多长,孩子们也愿意吃,但消化起来较慢。
当高粱地耕起来后,高粱的成团根须被翻上来,家长往往叫孩子们一起打秫疙头。因为秫疙头包着土块,影响下茬庄稼的种植。将秫疙头上的土打下来,可是个力气活,要用钊钩子先将秫疙头一个一个地刨上来,翻着打,才能将土打掉。特别是潮湿的黏土更难打掉,往往要晒个半干才比较容易打掉土。一块二三亩的高粱地往往要打几天才能打完,手掌往往都磨成泡,磨出血,让你深切感受到干农活的艰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