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杆

牧歌

<p class="ql-block">家乡有一种似高粱又不是高粱的植物,说“似”,是因为它的外形与高粱一模一样;说“不是”,则是它的茎秆跟甘蔗一样甜,而高粱秆是淡而无味的,还有,就是它不像高粱结那么多籽。总之,我不知道它的标准身份是什么,在家乡,是把它和甘蔗混为一谈的,都叫“稿更”,翻译过来就是甘蔗,我们这些已经走出农家的人,为了向外人介绍这种特产不至于与甘蔗的概念混淆,就自作主张给它取个名字,叫它“甜高粱秆”,这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不得已而勉强为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年代以前,家乡没有种甘蔗的传统,都是将甜高粱秆当甘蔗吃,每年的夏末秋初,集市上便摆满了甜高粱秆,大到杯子粗的、小的手指大一根,应有尽有。很多山区的孩子为了筹集学杂费,从老远的家里一捆一捆扛到集上卖。也有为换几个油盐钱而卖甜高粱秆的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家时也年年都要种一些,主要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解馋,这倒不是家里不缺钱,而是因为我们那里的土质不大适宜,种出来的甜高粱秆吃起来带点咸味,在集市上卖不起价钱。原来,种甜高粱也是有些讲究的,除了土质,施肥、浇水也大有学问:不能施化肥,不能施氮肥(尿),也不能多施农家肥,但也不能不施或少施肥,长苗的时候不能缺水,但临近上市的时候则要尽量少浇水,否则,秆汁就会淡而无味。由于有这许多讲究,所以哪怕是同一个村子里种的,其口味也会有较大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十年代后,家乡引进了许多优质的甘蔗品种,出现了不少种蔗大户,传统的甜高粱秆便退出了市场,如今,种甜高粱秆的人已寥寥无几了,偶尔在集市上看到有个别卖甜高粱秆的,买来一吃,全然没有当年那种感觉,只怕是这门种植技术也失传了。看来,甜高粱秆这个品种的消失是迟早的事,这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明:图片来源网络,致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