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时玩过的高粱秆,在他手里变成“故宫角楼”,现急需传承人

故宫角楼巧夺天工
在石家庄井陉矿区,风景秀美的清凉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西岗头村。省级非物遗——高粱秸秆制作技艺的惟一传承人赵润生,就生活在这里。49岁的他,年轻时期开始接触高粱秸秆制作技艺,近八年来,制作出了上千件工艺品。其中的一件得意之作“故宫角楼”,耗时一年才制成。
家里最显眼的是各式高粱秸秆作品
走入赵润生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长沙发上放着的各式各样高粱秸秆制作的手工艺品,有牌坊、蝈蝈笼子。长沙发旁边放着一些杂物,一个三层“故宫角楼”在这些杂物当中,显得尤为起眼。
凑近一看,惊叹于整个建筑的精美和别致。这个“故宫角楼”全部是用高粱秸秆制作而成,第一层有个小门,轻轻一推就能打开。三层的房檐都非常整齐,秸秆在一个水平线上“齐头并进”。门窗上的雕花很是精巧,再搭配上金黄色的秸秆。乍一看,和故宫里的角楼太像了!

赵润生家里摆满了秸秆作品
沙发前边放着一张桌子,在15平方米的房间里,体积看着有些大。桌子中间放置着一块木板,上面有带着刻尺的小木板和小刀、铁钻等工具,旁边零零散散地放着一些秸秆和高粱皮。赵润生笑着告诉记者,他这是正在制作一个蝈蝈笼子。
看到记者对高粱秸秆制作有些好奇,赵润生便给记者现场演示制作了一幅“眼镜”:先把高粱秸秆剔去皮,用小刀将其切割成几个长约2.5厘米的小段,做成“镜托”。再将剔下来的高粱皮弯成一个圆圈,用两截秸秆将其固定,做成“镜框”。如法炮制,再制作另一个“镜框”,最后再用高粱皮做成“镜腿”,尾部穿上两截小段秸秆,一个高粱秸秆眼镜就做成了。整个制作过程,仅用时约15分钟。
从小就喜欢用秸秆作手工艺品
说起为什么会学习用秸秆制作手工艺品,赵润生表示,他从小就喜欢。
赵润生的童年时代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想玩什么就自己去动手制作。高粱秸秆是一种很好的原材料,可以制作出“眼镜”、蝈蝈笼子等一些小玩意儿。
赵润生老家是井陉矿区的西岗头村,他说小时候在老家大多都是土炕,土炕要烧火的话,一定要铺炕席,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编炕席。
“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高粱秸秆制作的‘眼镜’,自己也想玩,但需要动手去做。从那时候就开始接触高粱秸秆的手工制作,我的动手能力还算可以,而且我自己对高粱秸秆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感兴趣。”赵润生说。
1992年,赵润生的父亲问他想不想学习高粱秸秆的手艺,父亲说有位朋友在找弟子,如果他想学,可以带他去见见。就这样,赵润生认识了秸秆艺人徐耀德,徐耀德是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跟着徐耀德,赵润生学习到了很多有关高粱秸秆制作的知识。
八年前开始专注于秸秆手工创作
对自己的师傅徐耀德,赵润生是特别的尊敬。
“我的师傅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当年跟着师傅学习,虽然辛苦,但是自己挺开心的。”赵润生说,“后来在1998年的时候,我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烟酒店,学习的时间少了许多,不过并没有完全扔下。”
这样过了12年,烟酒店由于学校的再建规划,也不再开了。于是赵润生就专心进行起了高粱秸秆的手工创作。

赵润生在进行工艺品制作
再次恢复跟师傅学艺,对赵润生来说并不轻松。刚开始他也觉得比较累,有很多手工艺品看着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一直没办法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赵润生就有些暴躁。他坦言,有时候真想把做到一半的作品扔掉。每当这时候,师傅就会劝他,要冷静。赵润生会出去溜达一圈,放松放松心情,再回来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创作。
付出总会有回报,现在的赵润生可以很轻松地用高粱秸秆做一些小玩意儿,比如那些看似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手工作品。
专门种了一亩高粱为制作选料
在技艺提高的同时,赵润生对作品的要求也很高。
他制作手工艺品的原料是高粱,但高粱也分着很多品种,为了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原材料,赵润生在离家十余里的地方种了一亩高粱。

为选材他专门种植了一亩高粱
“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吧,我就自己种起了高粱。高粱品种不同,秸秆的粗细也不同,为了能够找到最合适的原材料,我决定自己种。”赵润生笑着说。
由于每天制作秸秆作品,没时间经常去地里,赵润生就把这一亩高粱拜托给亲戚来照料。他现在制作的手工作品,原材料都是自家地里的高粱。
为做“角楼”还专门去了趟故宫
从2010年到现在,8年的时间,赵润生制作了上千件手工艺品。在这么多手工艺品当中,赵润生最喜欢的是“九龙壁”。
赵润生介绍,这件作品是仿照故宫的九龙壁制作的,不过每条龙的排列上,与故宫并不相同。这件作品他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现被放置于习三内画博物馆,供大家参观。
除了“九龙壁”,在众多作品里,用时最长的就属“故宫角楼”了。这件三层的“故宫角楼”,在赵润生家里很是显眼,他专门做了一个秸秆托盘,来放置这件作品。
赵润生表示,他制作这件“故宫角楼”手工艺品,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从决定要制作“故宫”开始,赵润生就先从网上搜集故宫的照片。为了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建筑物细节,他亲自去了一趟北京,实地看了看故宫。
从北京回来后,他就开始着手画图纸,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画好了图纸。之后,他就开始准备要用的原材料。
“这是一个三层建筑,中间是空的,为了避免发生坍塌,中间的结构要非常仔细得设计。斗拱的数量和故宫的一样,都是八个。角楼的彩绘和一些建筑上的细节,都是按照故宫来。”赵润生说,“做好的手工作品有50厘米高,在制作期间,几何学、力学、建筑学等知识都用到了。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才最终完成了。有时候也会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因为有些想法,一旦搁置就连不起来了,所以需要一气呵成。”
家人支持他传承国家文化遗产
对于赵润生全心专注高粱秸秆手工艺品的制作,家人的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到不支持,再到支持几次转变。
赵润生表示,刚开始家人都以为我就玩玩,也没有过多阻止。结果过了几年,他还是每天埋头于制作手工艺品,也挣不了多少钱,家人就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大多数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结果在我家反过来了,所以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也不支持。但是慢慢地,家人发现我是真的喜欢,而且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开始支持我了。”
赵润生的妻子闫玉芬告诉记者,女儿今年15岁,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照看。之前也向丈夫抱怨过,赵润生为了缓解她的压力,会帮忙做饭,一起收拾家务。
“有时也会和他发发牢骚,但心里是支持他的。他喜欢做手工艺品,而且也做得很好。来我家串门的邻居,看了老赵做的手工艺品,都说好看。我也觉得挺好看,而且也是在传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挺好的。”闫玉芬说。
不想技艺失传希望能有传承人
每天埋头于手工艺品的制作会不会枯燥,对于这门技艺的未来,赵润生又有着怎样的设想?
“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觉得枯燥。虽然有过困难,但从没想过放弃,也不能放弃。现在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制作技艺传承人只有我自己,我不会放弃,要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这是赵润生的答案。

赵润生希望高粱秸秆制作技艺能传承下去
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制作技艺属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传承人只剩下赵润生一个了。
赵润生家中的墙上,挂着他和恩师徐耀德的合影。他希望能找到一个继承人,不能让高粱秸秆手工技艺失传,不能让传统文化丢失。对于弟子的要求,赵润生只有两个:一是对高粱秸秆手工制作技艺有兴趣,二是能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学习知识。
客厅南边的屋子里放置着赵润生的作品,还有未使用的一捆捆的高粱。对于未来,赵润生表示,自己会继续专心制作手工艺品,在制作之余,也会留心寻找合适的传承人。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记者杜梦媛
■编辑/刘军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