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高粱,可能多数人首先会想起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或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在高密乡间,望着一片片没人的高粱地,捧着一碗碗鲜红的高粱酒,一股股粗犷的冲击迎面袭来——张扬不羁,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相比下,麦子太瘦弱了,玉米又太耿直了,大概只有时而离离时而摇摇的高粱粟能带给人类如是的生命观感吧。

释名及功用

高粱,又称蜀秫、芦粟、木稷、荻粱等。高粱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

高粱米在中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和胃、健脾、止泻,固涩肠胃、抑制呕吐、益脾温中等疗效。

高粱的子实除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和制淀粉。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穗又可用来制作笤帚。

古今称谓

高粱的古称比较难以统一,典籍中有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称谓都可能是指高粱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稷为高粱

清代程瑶田《九谷考》曰:“稷,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其黏者,红白二种。”

又《广雅·释草》:“稷穰谓之䅳。”王念孙疏证曰:“稷,今人谓之高粱。高粱之种,先于诸谷,故《月令·孟春》‘首种不入’注引旧说,以首种为稷也。”

而朱子谓:“稷,亦谷也,一名穄,似黍而小,或曰粟也。”(语出《诗集传·王风·黍离》)

今天的福州地区,便把高粱称为“穄黍”或“穄”,又有许多地区称之为“高粱粟”、“粟子”等,如温州、梅县、苏州等地。

黍为高粱

朱熹认为“黍”就是高粱。《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朱子集传曰:“黍,谷名,苗似芦,高丈余,穗黑色,实圆重。离离,垂貌。”

现代各地方言中仍有许多地方对高粱的称谓中都带有“黍”字或“芦”字,如厦门地区谓高粱为“路黍”、“番黍”,福州地区谓为“穄黍”等,可证朱子的解释有其来历。

秫为高粱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秫》:“秫即粱米、粟米之黏者。”

《说文·禾部》:“秫,稷之黏者。”段玉裁注:“秫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呼为秫。他谷之黏者亦假借通称之曰秫。”

对高粱的称谓中带有“秫”的方言也不少,如济南、合肥地区称高粱为“秫秫”,西安地区称为“稻秫”等。

各地对高粱的称呼

北京 武汉

成都 扬州

长沙 双峰

南昌

高粱

济南

高粱、秫秫

西安

稻秫

太原

茭子

合肥

秫秫

苏州

粟子

温州

粟子

梅县

高粱粟 芦粟

阳江

高粱粟

枝勾粟

厦门

路黍 番黍

福州

穄黍 穄

建瓯

芦粟 高粱

主编:阮桂君 本期执行主编:史丙浩

作者:史丙浩 编辑:朱静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