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1988年2月,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部来自中国的电影《红高粱》摘得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级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项,堪称中国电影界的一声春雷。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这部电影的版权仅仅以800块钱的价格易手。
让时光倒流到1986年,彼时的张艺谋还是个"三栖"艺术家:摄影师、演员、准导演。1984年,他在《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镜头玩得那叫一个溜。1986年,又在《老井》中当上男主角,演技爆棚,拿奖拿到手软。这小子不得了,成了中国第一个在国际A级电影节上捧回影帝奖杯的演员。
正当张艺谋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际,一本书闯入了他的视线——莫言的《红高粱》。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走不动路了。张艺谋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心想:这故事,得搬上银幕啊!说干就干,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莫言。
两个人一见面,张艺谋开门见山:"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一听,乐了:"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就这样,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这场交易,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有了版权,张艺谋撸起袖子就干。可是,这长篇小说要怎么改编成电影呢?张艺谋绞尽脑汁,最后决定邀请莫言一起参与创作。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定下了主线:以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情故事为主,再把家族历史和民族命运糅合进去。这一改编,把"红高粱"从一个具体的植物,升华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选角的时候,张艺谋可费了不少心思。余占鳌的角色很快敲定,由在《芙蓉镇》中大放异彩的姜文出演。可九儿这个角色,可把张艺谋愁坏了。他跑遍了各大电影学院,愣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北京电影学院,张艺谋发现了巩俐。
有意思的是,莫言一开始并不看好巩俐。在他眼里,巩俐的形象和书中的九儿差距不小。可张艺谋却坚持己见,他相信巩俐能够完美诠释这个角色。事实证明,张艺谋的慧眼识珠为中国影坛发掘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拍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找到合适的红高粱地。这可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行的,这片高粱地可是整个故事的精神核心啊!张艺谋一筹莫展之际,灵机一动:与其找现成的,不如自己种!说干就干,他用一大笔钱雇了当地农民,在一片空地上种起了高粱。
就这样,剧组和农民一起,看着高粱从种子发芽,到长高、变红。等到高粱熟了,张艺谋才正式开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美感。红色的高粱、黄色的土地、黑色的驴车,构成了一幅充满张力的视觉画面,成为张艺谋后续作品中常见的色彩元素。
《红高粱》上映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观众被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所震撼,评论家们也纷纷给出好评。1988年,《红高粱》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金熊奖。这不仅是对张艺谋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标志着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红高粱》的成功,为张艺谋开启了辉煌的导演生涯。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视觉美学的独特追求,以及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的能力。从此,张艺谋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面旗帜,他的每一部新作都备受瞩目。
时至今日,《红高粱》依然被视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张艺谋导演生涯的起点,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回首1986年那个夏天,谁能想到一个简单的版权交易,会引发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800块钱,一个导演的梦想,一部小说的灵魂,就这样碰撞出了惊人的火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角落,而伟大的作品,常常源于一个简单而大胆的决定。
从《红高粱》开始,张艺谋的导演之路越走越宽。他用镜头诉说着中国故事,用色彩描绘着东方美学。而那片红色的高粱地,永远留在了中国电影史上,成为一个难以磨灭的符号。它代表着激情、勇气,以及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这就是电影的魔力,它能让一个小小的故事,变成照亮整个民族的明灯。从莫言的笔下,到张艺谋的镜头,再到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红高粱》的旅程,就像是中国电影腾飞的缩影。它告诉世界,中国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打动全世界观众的心。
如今,当我们重温《红高粱》,仿佛还能闻到那片高粱地的芳香,听到驴车的铃声,感受到九儿和余占鳌炽热的爱情。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流传下去。而它的诞生故事,也将永远被人传颂,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