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大屯路过,你说的我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年代,想当年能天天吃上高粱米饭那也就不错了,晋杂一好吃,晋杂四难吃,还有黑壳子,大帽子高粱,老品种黑壳子秆高穗紧做出来的饭有米香味,不是杂交高粱,年年自己留种子……

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前期,高粱是辽西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各公社各生产队的土地种着大面积的高粱,秋收时节到了,割高粱、掐高粱头、晾晒打场、装袋,除了交公粮,就是按照人口分给各家各户,按国家规定的人头分,刚出生的婴儿也有一份。高粱分到家,需要到加工厂磨成米,每个村都有加工厂,加工厂归生产队所有,由一个社员负责。磨成米就可以煮饭了,糠留着喂猪。记忆中一年365天,天天离不开高粱米饭,只有过节过年或者来亲属,才有可能做一顿大米饭,大米是细粮,平时是吃不起的。 记忆中还吃过那种老品种的红高粱米,特别难吃,好像到了1971年前后,就有了新品种晋杂一号,我们叫它晋杂一,是白高粱米,煮出的米饭又白又有嚼劲,有饭香味。我爷爷最爱吃晋杂一高粱米,总说***干了一件好事,他不喜欢吃大米饭,说吃了胃酸。高粱米会回生,胃不好的人要煮的烂一些,否则很伤胃,爷爷就爱吃稍稍硬一点的米饭,后来得了胃病,最终也是死于胃病上。 我们辽西地区做高粱米饭,主要是煮熟了捞出来,再兑凉水吃水饭,冬天天冷了,就捞出来直接吃,不再兑凉水了。因为家家都是大锅,很少有人闷米饭,火候很难掌握。农村办喜事丧事的时候,要闷米饭的,要请专门会闷的人操作,弄不好就窜烟了。高粱米不爱熟,煮的时间很长,那时候人口多,煮一次就是多半锅,很费柴火,柴火就是高粱杆玉米杆之类的,那年月家家缺吃少烧的,冬闲的时候就背着花篓拾柴火刨茬子。 还有就是这种新品种的高粱杆在高粱刚长穗到未成熟的时候,高粱杆非常甜,大人孩子都像嚼甘蔗一样嚼高粱杆,不管是生产队的地还是谁家的地,都免不了被撅了嚼甜杆。 这种晋杂1过了几年,又有了新品种6A,口感更好,米饭粒油汪汪的,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的末期,那时候早已分田到户,也不再交公粮了,就不再大面积种植高粱了,个别家庭种点,就是为了卖钱,高粱米变成杂粮米了,大家平时也都吃大米了。自从有了电饭锅,做米饭成了最简单的事了。 时光荏苒,这都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有时候想吃高粱米饭了,就到淘宝上买家乡黑山县的6A高粱米,回来煮粥喝。有机会回老家,也让三弟他们做高粱米饭吃,但口感已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回忆老一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