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人吃五谷杂粮”,所谓五谷杂粮指的是两个意思,一是“五谷”,一是“杂粮”。
五谷指的是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而杂粮指的是米、面之外的食物统称杂粮。
但五谷一种说法是稻、黍(黍米)、粟(小米)、麦、菽(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汉麻)、黍、稷(粟,一说高粱)、麦、菽。
又有人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得出了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
麻虽然可以食用,但却产量却不多,不能作为主粮,古人主要用麻来制造粗细麻布、绳索、麻线和纸等。
而据《本草纲目》记载,五谷杂粮又47种之多。
其实在这五谷之中,我们最常吃的就是稻、粟、麦,也有大豆,而黍(黍米)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少见了。
黍是禾本科黍属的一个物种,其种子形小常作为饲料作物和谷物,籽实也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北方俗称黄米。
在中国古代早期,农业技术不发达,生产力较低,而黍的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所以在中国北方大面积种植,成为当时人们的主粮之一。
黍在我国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籽实灰化样品进行定年测试,发现距今约其中黍的种植约有一万年左右。目前世界各国学界都认为栽培黍起源于中国的观点。
在《诗经·魏风》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可见当时黍的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了,称为当时人们的日常食物之一。
《齐民要术》记载,古人在新开垦荒地时,会先种上几茬黄米,抑制杂草的生长,几年后再种植其他农作物。黄米又被称为“先锋植物”。
虽然黄米产量不高,但黄米磨成面粉称为黄米面,煮熟之后又粘性,配上大枣等制成黄米糕,又甜又粘,十分好吃。
具体做法是,黄米面加水搅拌后放到上蒸笼蒸一刻钟到半个小时,然后趁热揉成团。为了避免表皮变干,会在表皮涂一层食用芥花油。
制作完成的黄米糕色泽金黄,有粘性,与南方的年糕相比更柔软,口感清爽。
在北方如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经常会在一些商店和小摊上见到黄米糕出售。
除了黄米糕外,还有油炸糕。
油炸糕以黄糕为皮,以豆沙或大豆芽等做馅儿制成(也称“煮糕”),在下油锅煎5到10分钟即可食用。
一些地方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内蒙古南部等地都会在过年时期制作大量的黄米糕或油炸糕,寓意年年高。
在古代,除了制成黄米糕之外黄米还可以用来酿酒。因其具有滋肝养肾、健脾暖肝、开胃消食等功效,是人们养身健体的一种饮品。
陆游的诗写道:“河滨古驿辟重门,雉兔纷纷黍酒浑。”
现在山西、河南等地坐月子经常饮用黄米酿制的米酒。
#书中自有馋人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