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老家小店区农村在外上学、工作,到现在将近40年了,工作单位离老家不太远,于是星期天经常回去,看看老人,看看三姐、三姐夫,看看乡亲们。老家有个大院子,院子的西北角有一颗大槐树,是我们村最茂盛、最古老的树,每年五月,是大槐树开花的季节,叶缝间挤着满满的槐花,香了整个院子、香了半个村庄。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聊天,非常惬意。冬天西北风呼呼的,树枝发出声音,仿佛是美妙的歌。秋天来了,槐树叶由碧绿变得金黄,一夜秋风吹来,纷纷飘落,院子地上铺满了树叶,黄黄的、软软的、一片又一片,不扫吧,走来走去不方便,扫了吧,心中又觉得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拿起扫帚、笤帚扫了。扫完以后,放下笤帚拍拍手,看着院子中墙角静静立着的扫帚、高粱笤帚,不仅想起了父亲生前在街门道埋头束笤帚的情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时光总是慢悠悠的,乡亲们在宁静祥和的氛围里过着平静且自然的日子。他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生活打造得充实且富有意义,很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用具都是他们在农闲时自己亲手制作的。比如农业劳动中常见的篓筐、笊篱、簸箕等都是用农村的柳条、荆条等原材料编制出来的。扫帚、笤帚做为清理院落和房屋卫生的日常生活用具,每家每户都备着,这里暂时不说清理院落的大扫帚或者随意丢在炕上,用来清尘土掸灰尘的小笤帚疙瘩,主要说一说那些打扫房屋的高粱笤帚,它是用高粱穗的枝秆制作而成,农村家庭有了这些打扫庭院屋舍的工具,农家小院才会总是保持的那么清洁有序。

以前小店地区种植高粱的多,种植糜子的相对少,手工制作的高粱笤帚在以前的农村地区十分常见。在高粱熟了的季节,整个高粱地红彤彤一片,乡亲们在等待收割高粱的间隙,会从地里精心挑选出一捆杆壮穗大的高粱,拿回家束笤帚。用高粱手工制作笤帚不仅要求原材料有韧性,经久耐磨,还需要人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力度要掌握好。束笤帚时,力度太小,做出来的笤帚容易散架,松垮不成型;力度太大,则容易让高粱杆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折断,崩裂的情形。束笤帚时手劲儿上力度的掌握来自实践中摸索,没有长期的制作经验积累很难做出一把质量上乘的笤帚。

父亲过惯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日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掌握了很多生存和生活技能,善于琢磨,勤快利索,除了平常种地,农闲时节他还是业余“泥匠”,有许多瓦刀、抹泥板等工具,给乡亲们盖房子、街门等,但是他束高粱笤帚的印象最为深刻。

父亲十分注意高粱穗的疏密情况,在一捆高粱秆中,他会耐心地把穗头稀疏的高粱秆挑出来,留下那些在他看来属上乘的高粱杆束笤帚,这样穗头大且密的高粱捆成的笤帚会更加耐用,不至于过早地把笤帚头磨平,而且清理院落屋舍,打扫起来会更加干净。把高粱秆码放整齐后,会找来剪刀、刀片对笤帚把进行修剪,力求看上去更加平整。束笤帚需要恰到好处的力道,他会用麻绳或者细铁丝,用脚夹住笤帚头,一只手紧握住扎成一捆的高粱秆,另一只手快速地绕着高粱杆缠绕几圈,松紧合适,圈数均匀规整,技艺娴熟。有时候高粱秆做笤帚富余出来了,父亲就会把剩下的高粱秆用剪刀剪去茎杆,只留下高粱穗和少许可握在手里的末根,简单用细绳捆扎后,就做成了一把小巧轻便的笤帚疙瘩了。有时候邻居们过来让父亲束笤帚,他没有推辞,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憨憨笑一笑,帮助人家,邻居们说着感谢的话,满意离去,父亲尽管身体累,但是他心里面暖融融的。有时候在农闲时,他会把手工做好的笤帚捆绑在自行车后座上,驮着去镇上赶集卖出去换一些零花钱,把这些钱积攒下来给孩子们做家用,在当年多多少少改善了家里面的生活水平。

现在,随着做工精美的塑料笤帚,机械化地在市面上大范围出现,农村乡亲们手工制作笤帚的越来越少了。时代的发展,那些熟练掌握传统手艺的人逐渐不多了。这一项传统手艺,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但是我认为用农作物制作的笤帚,外观朴实、经济实惠、耐用好用,又不污染环境,比那些化工原料制成的强多了。时代在发展,材料在变化,但是笤帚的功能永远不变,它的精神可嘉,那就是牺牲自己,为了别人,为了大家,用自己的身躯换来干净卫生健康的环境,扫除一切垃圾、雾霾,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2016年单位搬迁到清徐县徐沟教育园区后,离徐沟镇很近,徐沟是山西闻名的古城镇,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俗文化。徐沟最出名的一项艺术文化表演形式就是背棍、铁棍,这一艺术闻名遐迩,每到重大节庆日,徐沟镇都会举行大型的背棍、铁棍表演,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在晋中地区有一首民谣唱到:“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可见徐沟的背棍铁棍是多么的受欢迎。徐沟的集会很多,隔三差五,大会小会经常有,所以,有时候中午下班有了空隙,到镇上转,经常逢赶集,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在热闹非凡的叫卖中,发现有卖笤帚的,感到非常亲切,不由得就过去看一看、问一问、摸一摸、闻一闻,清新、自然、甘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一次一下子买了好几个,似乎想记忆什么,留住什么。似乎看见广袤的田野上高粱穗儿有的已经弯下腰,那些红的、黑的、黄的高粱籽儿亮晶晶、鼓溜溜的,真叫人喜爱,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饱饱的珍珠一样的果实,在微风中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山西忆旧系列:

山西忆旧:通往故乡芮城的路,三代人跋山涉水的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