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真的是城下之盟吗,真实历史让人捧腹不已

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就连当时的宋、辽两国也对澶渊之盟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城下之耻,有人认为是圣德大业。这几天随着《大宋宫词》的热播,两派之间又脸红脖子粗地争论至今,今天白羽就好好聊一聊。

一、岐沟之战,澶渊之盟的历史原因

作为中原王朝的帝王,都有一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使命感。特别是登基时就被各种绯闻缠身的宋太宗,一心想用一场巨大的军事胜利来掩盖诸如“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这种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负面消息。身体一直不好的辽景宗去世后,宋太宗就感觉机会来了。此时的北宋刚刚用“偷猪流”打法,灭掉了契丹人的小弟-北汉国气势正盛。

所谓“偷猪流”,是宋军惯用的猥琐型打法。宋军步步为营,依托阵地优势,不断地派出宣传队和接应人员把北汉老百姓乌央乌央地往宋朝这边运输。等北汉发觉的时候,别说精壮小伙子了,就连保洁阿姨、看门大爷都被召唤到对面去了。因为缺乏兵源,北汉就这样直接亡了国。

公元986年,也就是辽景宗第五年。此时的辽国正处于“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时期。宋太宗认为时机成熟,借辽朝“孤儿寡母”之机,发动了雍照北伐,宋军分三路,期望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

战事初期,虽然宋朝出兵仓促,但是东、西两路大军进展还算顺利,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然而对面的耶律休哥也不是白给,他指挥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和训练有素的辽朝大军,用南京高大的城墙,坚固的城防拖住宋军。等援兵到来之后展开夹攻,岐沟关一战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国朝初期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

史书记载:“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唐僧过不去流沙河,原因找到了)

东路宋军惨败之后,萧太后就可以腾出手从容应对另外两路宋军。在追击的高粱河一战中,老将杨业在这场战役中被俘,不屈而死。最狠的就是萧太后在宋使来访的必经之路上,还为“杨家将”的杨老令公建了一座祠堂。每次宋国来使都感慨万千。(这娘们真毒,杀人还要诛心)

既是为了奖励,也是为了羞辱一下宋朝。萧太后把打下来的宋国土地全部送给耶律休哥,他也被封为“宋国公”。从此,宋辽军事关系变成辽攻宋守的态势。

史书评价曰:岐沟之蹶,终宋不振。

郁闷不已的宋太宗只好把统治中心转到了对内的防控上,对外则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采用河塘战术,防御契丹铁蹄;而报仇心切加上契丹民族历来的掠夺政策,促使萧太后频频派军南下,直到宋真宗即位之后依然如此。

二、辽军大举侵宋,宋朝天降大运

到了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感觉国内弊病丛生,矛盾日益加剧,于是她也打算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于是,她再次率军南下倾巢而出,甚至有“玩一票大的”意思。

宋史记载“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

这说明萧太后也没有全面占领大宋的企图和准备,她举兵目的就是准备用以战求和的方式,为接班人创造一个和平的局面。不幸的是,宋太宗两次败于契丹人,大宋变成了“大怂”。更不幸的是,就连亲生儿子也患上了“恐辽症”。面对契丹人时不时的劫掠,基本上都是息事宁人的态度。

皇帝虽然不急,下面的大臣还是能自觉办事的。宋朝人自打获得了辽军即将大规模南下的情报,从咸平年间就开始了积极应战准备。作为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寇准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硬与乐观的态度,并多次请求皇帝亲征。

对于拉着上司去跟敌人玩命的行为,宋真宗是一万个不乐意的,嘴上又不好说出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高质量的推脱之辞:

国家以安民息战为念,固许之矣。然彼尚率众兵深入吾土,又河冰且合,我马可渡,亦宜过为之防。联已决成算,亲励全师。若盟约之际,别有邀求,当决一战,剪灭此寇。上天景灵,谅必助顺。可再督诸将帅,整饬戎容,以便宜从事。”

这段话虽然绕口,意思却很明确。朕是希望世界和平的,但是既然敌人既然趁着河水结冰的时候打过来,那么朕就打算给将士们发工资,大家凑着跟他们干一架。如果上天能帮忙就好了,最好是能冻死他们最好,要是冻不死,只好另做打算。

宋真宗的既没有在通天河当大王的手下,也没有手持“霜之哀伤”能指挥冰龙的儿子。在面对气势汹汹的辽军,居然把希望寄托于河面结冰和战局好转这种天气原因,真的是软骨病发作。

事实上,辽军也知道自己军队战斗力下降得不行,跟对面喊话的声音都是虚的。因为在双方开打之前,谈判就已经开始了。

面对嘴上喊得凶,心中慌得一批的契丹人,宰相寇准是不怕的。他整天拉着幕僚宾客喝酒,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酒壮怂人胆,宋真宗被寇准的酒气一喷,居然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御驾亲征的请求。

好运气终于眷顾了宋朝一回,就在敌军统萧达凛趾高气昂到前线勘察地形的时候,宋军一个普通的军头猥琐地在一张床子弩上扣动扳机,直接把敌方统帅射到了墙上。

宋史记载:其统军顺国王挞览,有机勇,所将皆精锐,方为前锋,躬出督战。虎威军头张环守床子弩,弩潜发,挞览中额损,是夜,挞览死。

由于双方隔得太远,这个普通的军头只知道自己射中了一个大官,既头上既不会出现“荣耀播报” 标志,也没有出现“MVP” 提示音。所以,宋军基本上是蒙在鼓里的。辽军那边就麻烦了,毕竟是辽军主帅、唯一的扛把子刚开局就挂了,这对士气的的打击太大了。于是,趁着宋军还得到消息,契丹人抢先发动进攻。

三、澶渊之盟的胜利

但这次战争与以往不同的,辽军虽然是游牧民族,此时已经建国88年。当年那帮威武雄壮的套马汉子,在享受过中原的花花世界之后,全成了油腻的中年胖子。

加上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两个杰出的统帅早已去世,年轻一代耶律隆庆等人还没有成长起来,唯一可以拿的动刀子就剩下萧达凛。这次本来的军事目标就是以战求和,打出后几十年的和平。想不到,还没正式开打,主帅没了。契丹人此时的最朴素想法就是,赶紧打完收工就行。

想不到,宋军这次居然扛住了第一波进攻,双方陷入胶着。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浑身酒气的寇准,让人抬着皇帝赶到了前线。一看皇帝都御驾亲征,宋军的士兵跟打了鸡血一样,直接把契丹人打回去了。寇准力促真宗登上城楼阅兵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里,气势百倍”。

面对这种的不利情况,萧太后有点傻眼了,已经是孤军深入的辽军,面对仍然可以坚持下去的宋朝,随时有失败的危险。于是,她再一次要求召开会议,坚决要求和谈。

这一次的和谈,出奇的顺利。宋朝派过去的使臣曹利用还以为还像撩妹一样,牵手,拥抱,看电影,吃饭,最后再那啥。没想到,刚跟对面加了微信,对面就直接告诉他,我在XXX号房间等你。

事情出奇的顺利,双方都感到很满意。宋真宗是被寇准骗过来的,胆气一过就着急回去了,辽军盼望着回家吃饺子。所以,大家都是心照不宣,迫不及待地与其“共议和好事”。大宋作为阔绰的老大哥,每年给小弟辽国每年30万的红包,作为情感损失费。

自此,澶渊之盟终于结束了高粱河之后几十年的战争局面,辽宋开始了和平的交往。南北方人民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