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头条创作游园会# #秋日# #秋日生活打卡#
前记>
《汉书·郦食其传》里说,“民以食为天”,在国庆假期表白祖国的N种方式
吕村魏氏饸饹的故事
讲述人:未换林(75岁)
时间:2023.4.16.
地点:安阳县吕村镇“市级非遗”吕村魏氏饸饹店
整理人:付强(乡村记忆.史料)
俺祖上魏奎在吕村集上发明了饸饹面,这是口口相传下的,他是魏氏家族里老疙瘩、老祖先吧。魏氏族人辈辈都干这一行、做这买卖谋生活。
从我记事起,俺爷、俺爹、我和孩儿志刚都干这营生。另一家魏氏饸饹贵喜,他是亲叔伯自家人,俺叔家的老二;另一个史家饸饹,也早就有了,饸饹卖的都比较好。
早先,魏家人平时不出去,就推着小车卖饸饹面,那时逢集赶集,遇庙赶会,好吃不贵吃家也多,筋斗拨浪的就卖完了,在吕村,旧时逢农历双日子是集市。
那时吕村的集市,就在完小学校正门前,东边是粮食坊子,西来是卖饭的,榆面饸饹、煎血灌肠、烘炉烧饼,杂货铺子,路南路北都是,一直延伸到老槐树西边的老爷庙口。
后来,集市往南拐,路旁都栽有落叶杨,两边有水沟。西边是棉站外墙,东边是供销社食堂,依次是邮局、老铁冶社、剃头铺,当时干剃头铺的,是东头的德财德成、张中上的大柱小柱,都是弟兄俩。
集市在街里,人来人往的,人气旺哇,人也可多嘞。学校地方当时是三官庙,里面供奉有天官、地官、水官,庙里有对肚儿院,前面是一进院,后有一座大殿,大殿后面还有一柱儿房,里面住着道人,可能是道观吧。
魏氏先人,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还有从南贡冀州(音译)迁来的,比如本街的付氏,西常山的宋会只一族。
俺爹那时饸饹卖的便宜,才卖5分钱,当时工资一天才二三毛,5分钱也不少,小米才二三毛一斤;后来饸饹涨到5毛,慢慢升到8毛、2块、4块,原料啥都贵了,以致于到现在的一碗8块钱。
制作方法, 那活儿都一样,老一辈都在自己家装石碾磨,套小驴儿,有竹萝、大小簸箕、缸盆,先洗米,缸盆放入水,倒入小米,用棍搅拌一下,捞开放进竹筛子,再沥干水,用清水冲开米油、清汤,用手一拨捻,清亮亮的,这就好。
晾干放在石碾磨,有了面,下萝床,用荆箩担开面,和面时兑些新榆面,上下压杆。现在本地榆树是没了,山东、东北那边榆树还多,产有榆皮面。
那时候的饸饹都好吃,因为种的谷子不添肥料,旱地谷子,粘度大,口感也香。为啥呀?比如说锄地,你锄一遍是一个样,锄两遍、三遍又是一个样,锄一遍谷糠皮厚,二遍比头遍强,第三遍比第二遍又更好!
比如柴火饭好吃,在大锅里做饭,人说‘中了中了’,油盐酱醋加进去,那火劲还没下去,下面毒火大嘞,或盖或掀,还呼嗤嗤的上下开滚,入味深呀,所以大锅菜味儿正,头一锅好吃。
现在的小米,吃着口感松弛,就像街上买来的的反季节西红柿,它内瓤发硬,因为里头还没完全长熟长好哩。
为啥魏氏饸饹出名,吃客多?一是名声在外,多少年了,一说大家都知道,饸饹牌子打出去了;二是油水足、配料全,老汤秘方,香而不腻。
原先,是公社里在司法所上班的小孙,来这儿吃了饸饹,觉得好,味道正,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吕村饸饹满口香”;后来,新寨的张家春也写篇文章,说在吕村,正宗魏氏饸饹,最是好吃。
打开了名头,省市县上面都来过,央视七台拍片,那合影就挂咱饸饹店的北墙,是在安阳南、汤阴北——南关的水上公园拍的。当时儿媳燕只,闺女莉儿、女婿长青、孩儿志刚都穿大褂,戴大帽,可神气嘞。
另外有一事儿,前十来年吧,省市县来了20多人,品尝了咱的饸饹面,还让填了一个表,说给申报省级非遗的荣誉。走时,硬是送人一点榆面,让回家自制饸饹尝尝鲜。后来吧,那一阵子实在太忙,没顾得上接着跟进,这事儿就被耽搁下来了。
今儿清早,有山东阳谷的两口子,骑着一个大摩托,及早早的就在门口等着吃饸饹,我见了赶紧开门,叫刚儿快点压饸饹,跟人家说,“恁东边没有饸饹,你俩尝尝,绝对好吃,味道不好了咱不要钱!”他俩吃罢,都高兴坏了,连竖大拇指说,“吕村饸饹就是有特色、真好吃!”
前记>
《汉书·郦食其传》里说,“民以食为天”,在国庆假期表白祖国的N种方式
吕村魏氏饸饹的故事
讲述人:未换林(75岁)
时间:2023.4.16.
地点:安阳县吕村镇“市级非遗”吕村魏氏饸饹店
整理人:付强(乡村记忆.史料)
俺祖上魏奎在吕村集上发明了饸饹面,这是口口相传下的,他是魏氏家族里老疙瘩、老祖先吧。魏氏族人辈辈都干这一行、做这买卖谋生活。
从我记事起,俺爷、俺爹、我和孩儿志刚都干这营生。另一家魏氏饸饹贵喜,他是亲叔伯自家人,俺叔家的老二;另一个史家饸饹,也早就有了,饸饹卖的都比较好。
早先,魏家人平时不出去,就推着小车卖饸饹面,那时逢集赶集,遇庙赶会,好吃不贵吃家也多,筋斗拨浪的就卖完了,在吕村,旧时逢农历双日子是集市。
那时吕村的集市,就在完小学校正门前,东边是粮食坊子,西来是卖饭的,榆面饸饹、煎血灌肠、烘炉烧饼,杂货铺子,路南路北都是,一直延伸到老槐树西边的老爷庙口。
后来,集市往南拐,路旁都栽有落叶杨,两边有水沟。西边是棉站外墙,东边是供销社食堂,依次是邮局、老铁冶社、剃头铺,当时干剃头铺的,是东头的德财德成、张中上的大柱小柱,都是弟兄俩。
集市在街里,人来人往的,人气旺哇,人也可多嘞。学校地方当时是三官庙,里面供奉有天官、地官、水官,庙里有对肚儿院,前面是一进院,后有一座大殿,大殿后面还有一柱儿房,里面住着道人,可能是道观吧。
魏氏先人,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还有从南贡冀州(音译)迁来的,比如本街的付氏,西常山的宋会只一族。
俺爹那时饸饹卖的便宜,才卖5分钱,当时工资一天才二三毛,5分钱也不少,小米才二三毛一斤;后来饸饹涨到5毛,慢慢升到8毛、2块、4块,原料啥都贵了,以致于到现在的一碗8块钱。
制作方法, 那活儿都一样,老一辈都在自己家装石碾磨,套小驴儿,有竹萝、大小簸箕、缸盆,先洗米,缸盆放入水,倒入小米,用棍搅拌一下,捞开放进竹筛子,再沥干水,用清水冲开米油、清汤,用手一拨捻,清亮亮的,这就好。
晾干放在石碾磨,有了面,下萝床,用荆箩担开面,和面时兑些新榆面,上下压杆。现在本地榆树是没了,山东、东北那边榆树还多,产有榆皮面。
那时候的饸饹都好吃,因为种的谷子不添肥料,旱地谷子,粘度大,口感也香。为啥呀?比如说锄地,你锄一遍是一个样,锄两遍、三遍又是一个样,锄一遍谷糠皮厚,二遍比头遍强,第三遍比第二遍又更好!
比如柴火饭好吃,在大锅里做饭,人说‘中了中了’,油盐酱醋加进去,那火劲还没下去,下面毒火大嘞,或盖或掀,还呼嗤嗤的上下开滚,入味深呀,所以大锅菜味儿正,头一锅好吃。
现在的小米,吃着口感松弛,就像街上买来的的反季节西红柿,它内瓤发硬,因为里头还没完全长熟长好哩。
为啥魏氏饸饹出名,吃客多?一是名声在外,多少年了,一说大家都知道,饸饹牌子打出去了;二是油水足、配料全,老汤秘方,香而不腻。
原先,是公社里在司法所上班的小孙,来这儿吃了饸饹,觉得好,味道正,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吕村饸饹满口香”;后来,新寨的张家春也写篇文章,说在吕村,正宗魏氏饸饹,最是好吃。
打开了名头,省市县上面都来过,央视七台拍片,那合影就挂咱饸饹店的北墙,是在安阳南、汤阴北——南关的水上公园拍的。当时儿媳燕只,闺女莉儿、女婿长青、孩儿志刚都穿大褂,戴大帽,可神气嘞。
另外有一事儿,前十来年吧,省市县来了20多人,品尝了咱的饸饹面,还让填了一个表,说给申报省级非遗的荣誉。走时,硬是送人一点榆面,让回家自制饸饹尝尝鲜。后来吧,那一阵子实在太忙,没顾得上接着跟进,这事儿就被耽搁下来了。
今儿清早,有山东阳谷的两口子,骑着一个大摩托,及早早的就在门口等着吃饸饹,我见了赶紧开门,叫刚儿快点压饸饹,跟人家说,“恁东边没有饸饹,你俩尝尝,绝对好吃,味道不好了咱不要钱!”他俩吃罢,都高兴坏了,连竖大拇指说,“吕村饸饹就是有特色、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