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水稻时,一些稻农给小帮手反映,前中期水稻长势良好,但是,进入抽穗期、灌浆期以后,稻粒出现发黑现象,也就是所说的“黑稻粒”,这是咋回事?有没有预防或防治办法?
能导致水稻出现“黑稻粒”的因素有很多,外在因素、内在因素都有,本篇内容,小帮手就详细说说水稻黑粒的相关内容,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种植水稻过程中,管理不当会导致黑稻粒出现,比如氮肥使用过多,浇水过多,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另外,多种病害也是常见的原因,至于品种方面,关系不是很大。
比如有些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担心前期长势不好,过量使用了氮肥。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营养过于充足,水稻出现旺长。另外一方面,水稻的根系相对较浅,到了生长中后期,水稻自身的长势较弱,部分稻粒就有可能出现黑粒。
而在灌水、排水方面,如果田间长时间不断水,土壤透气性较差,根系的呼吸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传输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减弱,也有可能导致稻粒发黑的现象。
除了水肥以外,更常见的则是水稻生长在遇到的农业病害问题,这也是本篇内容着重说的重点。
- 1、稻瘟病
稻瘟病是种植水稻常见的一种病害,从苗期到即将成熟期,全生育期都能发病,而根据发病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出现穗颈瘟或谷粒瘟后,观察患病的植株,会发现谷粒上有黑色(黑褐色)的小点,随着发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导致整个谷粒都发黑。中后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后,稻瘟病会更容易发生。
针对稻瘟病,除了要做好土地翻整、播前拌种外,农户们更多的是采取喷施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市面上针对稻瘟病的药剂有多种,常见的有40%稻瘟灵(用量66.7-100克/亩)、20%稻瘟酰胺(60-100毫升/亩)、50%甲基硫菌灵(140-200克/亩)、20%咪鲜·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等等。
- 2、稻曲病
稻曲病也是种植水稻常见的病害之一,又被称为黑穗病,主要危害的就是稻粒,对于水稻的产量和品种都有影响。由于患病的植株,稻穗看上去呈黑色,导致稻粒看上去也呈黑色,也就形成了“黑稻粒”现象。
稻曲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的扬花期到乳熟期这段时间,据观察,氮肥偏施过多的田块更容易发生稻曲病,另外,在扬花抽穗期时,阴雨天气较多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更容易发生稻曲病。
针对稻曲病的防治,除了合理轮作、选择抗病品种、水肥合理之外,使用农药防治也是大多数农户所采取的措施(建议预防为主),常用的药剂有430克/升戊唑醇(10-15毫升/亩)、75%戊唑·嘧菌酯(10-15克/亩)、30%己唑醇(15-20毫升/亩)、300克/升苯甲·丙环唑(15-20克/亩)等等。
- 3、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也能导致“黑稻粒”的现象,发生时期主要集中在水稻扬花以后,一直到成熟期都能发病。稻粒黑粉病发病初期,稻粒并不呈黑色,而是污绿色或污黄色,随着病害的加重,稻穗内有黑色的粉状物,当病粒或护颖裂开后,就形成了“黑稻粒”。
水稻种子带病播种是稻粒黑粉病常发的一个原因,另外,播种过密的田块也更容易出现稻粒黑粉病,同时,和稻曲病一样,抽穗至成熟期时遇低温多雨天气,也容易发生。
针对稻粒黑粉病的防治,除了做好选种、轮作、播种拌种、合理水肥之外,农药方面可选择18.7%烯唑·多菌灵(60-70克/亩)、40%苯醚甲环唑(15-20ml/亩)、25%三唑酮(40-50g/亩)。
- 4、褐变穗病
水稻褐变穗病主要发生在抽穗以后,危害部位集中在穗部。刚开始发病时,谷粒内颖会出现褐色斑点或变褐,随着病害的加重,会变成浓褐或黑褐色。如果不及时防治,任凭褐变穗病发展,整块稻田看上去一片黑。
褐变穗病主要发生在常年种植同一品种的地块、秸秆还田不充分的地块、偏施氮肥的地块,以及水稻抽穗后遇到温度低、降雨多、日照少等天气时,更容易发病。
针对褐变穗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除了选择抗病品种、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合理水肥之外,常用的药剂有3%多抗霉素(80-100毫升/亩)、4%井冈霉素(100-125克/亩)、2%春雷霉素(110-140毫升/亩)等等。
总结来说,种植水稻过程中,出现稻粒发黑的现象,需要做好观察排查,找到病因,及时进行防治(提前预防更好),以便更好的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