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科教书式战例,真实谷子地单挑几十美军,毫发无损立奇功

《集结号》是冯小刚2006拍摄的一部最成功战争电影,内容讲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某团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战士们掩护团主力撤退,阻击敌人,团长命令他以听到集结号为撤退的号令,在没有听到此号令前,即使全部战死,也不得离开阵地一步,军令如山,47名战士战至最后,始终都没有听到集结号声,谷子地身边的战友,相继一个个地死去,这时他才发现我主力部队早就已经撤离,他开始怀疑是自己耳朵问题,没有听到集结号,因此错过了撤离战场的时间,才导致了战友白白的牺牲,强烈的内疚和自责,他决心以死明志,于是就怀抱炸药包,只身勇闯敌人阵地,想以与敌同归于尽,来告慰牺牲的战友。

这部电影以悲壮形式感动了所有的观众,很多人都在观影中都留下了眼泪,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善良的人性,更看到了军队铁的纪律。我们知道,电影的情节大都是虚构,因为艺术需要,编导会加入悲壮残酷的元素,来达到催泪的目的。当然,谷子地和他的故事,也并不存在于战争历史中。但是,这个人物的不存在,并不能代表在真实战争中,不会出现雷同或者相似的情景和故事。在中国战争历史档案中,类似的战例其实还有很多,而最接近谷子地故事原型的战例,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个班9名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转移,他们奉命留下来担任掩护阻击,虽然这场阻击战斗打得异常艰辛和残酷,但这位英雄的班长,在任务完成后,带领全班竟然神迹般全身而退,成就了一段战争传奇。

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发生在1951年,朝鲜战争已经进入了第四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中国志愿军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而在此阶段,我军主力开始大休整,处在第一线的部队兵力与物资都严重不足,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瞅准了机会开始了反扑攻势,我军也立即有休整转为了防御,也正是在此次战役中,由于我军后备不足,补充兵力没有到位,因此出现重大的伤亡。金化西南诸鹤山725高地,是我40军119师355团两个连的防御阵地,这个高地是一个高约700多米的山头,地处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上,南面是连接加平和金化的小公路,西边则是金化的主干公路,美军对此高地已经连续攻打了6天,飞机大炮更是疯狂的轮番轰炸,整个阵地都成了光秃秃冒着白烟的焦土火山。

第6天入夜后,战斗也进入了短暂的休眠,阵地上仅有偶尔的几声枪响,显得很静谧,阵地前沿的山坡上,仍有被炮火打着的火光在闪烁,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美军的军医在阵地上寻找和抢救伤员,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志愿军是不会对这些救护人员和伤员打冷枪的,因此,美军救护队还拿着手电在阵地前,晃动着寻找活着的士兵。趁此停火的空隙,8连连长在交通壕里找到了下属班班长徐长富,连长告诉他,按照上级的命令,我们必须要在此死守6天阻击敌人,现在任务已经顺利地完成,所有阵地上的连队都需要在今夜全部撤离,为了保障连队撤离的顺利,需要他们班继续留守阵地阻击敌人。

一夜无话,到了第七天上午,除了徐长富班9名战士外,阵地上已经出现了防守空缺,此时美军还完全不知道,725高地上仅仅只有9名志愿军,为了给撤退的连队赢取更多的时间,徐长富开始扮演“谷子地”这个角色,他把战士们分组在连级防守的阵地前沿,每人配备了三支以上的枪械和整箱的手榴弹,一人分身为三人,与冲锋的美军进行对峙,在整个上午的5个小时阻击战中,美军共发起了6次冲锋,但都被徐长富班成功击退,敌人在阵地前又留下了几十具尸体,9名志愿军战士却无一伤亡,此时,美军还一直认为防守的志愿军是两个连,如果知道只有一个班,恐怕气得自杀的心都有了,不过徐长富他们的弹药已经剩下不多了,再坚持战斗,可谓是困难重重。

徐长富正要组织全班撤离时,上级却传来了命令,“我军正准备黄昏时分进行新一轮的反攻,所以你们必须坚持到黄昏,拖住敌人,只有听到了四面反攻的枪声后,你们才可以向后方撤离。”这情景是不是与《集结号》极度相似,谷子地接到的命令是,“只有听到了集结号声才可以撤离。”徐子富接到的命令是“只有听到了四面枪声才可以撤离。”徐子富当然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还要坚持3个小时以上,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因为弹药不足,阻击也变得异常艰难,如果美军知道了阵地上仅有志愿军一个班的兵力,那他们的凶险也是可想而知的了。在整个高地山头上,志愿军的防御工事是一条惯穿的环形战斗壕,9名战士不停地穿插与四面八方的敌人交火,而敌人的攻势也是越来越猛了。

美军已经全面包围了725高地,前后左右都有敌人的冲锋,由于我军的火力明显不足,往往是把这边的敌人打退了,那边的敌人又冲上来了,全班战士只好化零为整集中在一起,东边一起打枪,然后全班又跑到西边集体扔手榴弹。终于苦战到了黄昏,所有的人也都已经精疲力尽,这个时候敌人也已经知道阵地上的志愿军就几个人,于是美军不断缩小包围圈。把志愿军围在了一起。情况已经十分不利,怎么撤离呢?一起突围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徐长富立即召开了现场紧急班会,他决定把9人分成三组,一组撤离两组掩护,自己在最后一组,等大家都撤离了再走,但战士们坚决要他先撤,徐长富知道是战友们的好意,但他很快就拉下脸,吼道:“这是命令!”

第一组是机枪组,徐长富命令其余两组对敌扔手榴弹,在几十枚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中,第一组终于成功脱险,撤出了阵地,此时,美军已经发现了志愿军的意图,他们嗷嗷直叫地从四面八方向剩下的6名志愿军围攻过来,6个人依据战壕的有利条件,顽强抗敌,最终还是击退了美军的冲锋。这是第二组撤退的有利时机,战士曾亦礼带着两名战士迅速突围,但是他们刚刚出了交通壕,很快就退了回来,原来是敌人知道志愿军突围的意图后,把兵力集中到了这个点上,在敌人机枪火力的压制下,曾亦礼这组始终冲不出去。

时间拖得越久突围的希望也就越小,徐长富身经百战,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点,此时的他,稍作思考后就作出了决定,他用命令的口吻,要求两组战友,分别从东北角和西北角同时撤退,自己则留在这里掩护吸引敌人的火力,曾亦礼一听班长要留下掩护,顿时急了,刚开口说自己留下来掩护,就被徐长富一声断喝“服从命令”,吓得把后面的话硬生生地吞了下去,然后带人从交通壕向东北位置运行,而另一组也迅速运行到西北位置,徐长富这边战斗打响后,两组就开始了奋力突击。

徐长富成功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西北角上几乎没有什么火力,第三组的2位战士,没花多大功夫就已经撤出了阵地,这让徐长富长长地舒了口气,然而东北角却骤然响起了急促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糟了,一定是曾亦礼他们被截住了。”徐长富刚刚松懈下来的心情,又开始紧张起来,现在西北角的敌人还不是很多,要不了一会儿,敌人的增援肯定会到,想突围就困难了,徐长富没有多想,抓起两颗手榴弹,就沿着交通壕飞步冲向西北角位置。

可是到了地方一看,没有见到曾亦礼他们,枪声也停了,阵地上空荡荡的没有一人,看来曾亦礼他们八成也已经突围成功了。阵地上仅剩下徐长富一人,他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准备突围了,他本想从东北走,转念一想,西北角敌人的防守相对来讲,比较松懈,于是他掉头就往西北方向跑去,没走多远,就在交通壕里遇到了几名冲上了阵地的美军士兵,他想也没想就相继把手里的两颗手榴弹,扔进了敌群,两声爆炸后,敌人倒下了五六个,另外的敌人吓得赶紧往回跑。

徐长富本想继续投弹,可是一摸身上,别说手榴弹,就连枪也没有,他赶忙从战壕边沿上操起一把枪,一拉枪拴才发现没有子弹,连续拿起了四把枪都是没有子弹的,没有武器还怎么突围,徐长富急得满头冒汗,这时那几名美军士兵,见志愿军没有继续投弹,也开始小心翼翼地向这边逼来。徐长富沿着战壕在阵地上四处寻找着武器,这时他的眼光被一个大弹坑里的两缕白布条吸引,这是他非常熟悉的,不用看都能知道那是两颗反坦克手雷,这个可比手榴弹强的太多了。

徐长富抱起这两颗手雷,躲藏在一块巨石后面,等敌人慢慢靠近到投放位置后,徐长富迅速拔掉手雷上的保险插销,狠命地扔了出去,一声地动山摇的爆炸,大地都在颤抖,这些美军顷刻就见了阎王老爷。而徐长富也被震得眼冒金星,耳朵也是暂时性失聪,还摔了一跤,他爬起来后,也没有检查自己有没有受伤,又继续向西北角跑去,刚到西北位置,就遇到了十几个端着刺刀的美国大兵,恶狠狠地向他扑来。

徐长富来不及犹豫,又扔出了第二颗反坦克手雷,爆炸声刚过,赤手空拳的徐长富,顾不得危险,踩着被炸死的美军士兵尸体,向前冲去,剩下没死的几名美军,拿着上了刺刀的枪,被徐长富的无畏精神吓懵了,他们怔在当地,忘了用刺刀刺向扑过来的志愿军,也忘了开枪,徐长富哪管他们这样,连续撞到了几个美军后,就跳出了战壕,沿着土坡向下飞奔,这时上面的敌人才惊醒,开始向他射击,子弹打得他身边的泥土崩起多高,而他利用地形和弹坑跳跃着飞奔,此时夜色降临,枪声也停了,徐长富成功脱离了险境。

与电影《集结号》相同的都是掩护主力撤退,打的是阻击战,不同的是谷子地战友全部牺牲了,而徐长富与战友却是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这一战打得实在是漂亮,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像徐长富这样完成阻击任务后,全员成功脱险的,那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此战也被我军列为科教书式的战例,供全军学习。而徐长富更是一战成名,立下了奇功。1951年12月9日,我军为他记特等功,还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1952年7月,朝鲜军队又授予他三级国旗勋章。其实在第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中,徐长富都曾立下过赫赫战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