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
九月,是榆林小米收获的季节。古老而蜿蜒的颍河河畔,成片的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头戴各色遮阳帽、手持镰刀或剪刀的农民剪下串串金黄的谷穗,收获一季的希望。经过晾晒、脱壳,金灿灿的榆林小米就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榆林小米,因其色泽金黄、浓香可口声名远扬,与山东龙山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陕西米脂小米齐名,已成为许昌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虽然颗粒不大,但粒粒饱满浑圆,下锅一熬,浓浓的糯香便弥漫开来,熬成后,色如琥珀,黏糯香浓,颇受人们喜爱。
“榆林乡一带种植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榆林乡政府工作人员朱新正曾对榆林小米的由来做过专门考证:相传三国时期,魏王曹操迁汉都于许昌,令其子曹丕,领军屯田,率军来到许昌西南14公里(今榆林村北两公里)处,观此地,土地平坦,松软肥沃,地下水质甘甜,便在小泥河南岸扎下营寨,垦地种粮,尤其是盛产的谷子,脱壳后,食味醇香且营养丰富,为曹军所食用,谷草喂军马。遂使曹军兵强马壮,北破袁绍、南征张绣、东平吕布、荡扫袁术,均获大胜而归。曹操大喜,册封王子丕为世子,后继王登帝位。斗转星移,已过近两千年,王子曹丕当年安营扎寨处被称为王子营,当年曹丕屯田所种的谷子耕作技术也延传下来。
唐宋时期,榆林小米曾做为贡品美名远扬,后因颖河主河道洪水泛滥,沙滩淤积,原主河道改道,原来的贡米主产区已不复存在。
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饮食生活意识的不断提高,榆林乡村民在原有贡米主产区南湖湾周边(当地部分村落俗称东河-岭西王、姚湾、徐杜、贾庄自然村交界处)区域开始投入种植,重拾贡米味道,使榆林小米再次誉满中原。
榆林谷子的种植经过几次起伏,品种也几经改良、终得良种。
据《许昌县县志》记载,20世纪六七十年时,谷子在许昌县种植面积很大,最高时近20万亩,最低时也有5万亩。因为那时候,谷子是相对高产的作物,种得好每亩可以收获五六百斤,而那时的小麦产量才每亩二三百斤。
1986年到2000年之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收割机械相继研发。而作为小杂粮的谷子,没能跟上农业机械化的步伐,种植、收割都要靠人工,光是驱赶爱吃谷子的麻雀,就要费不少劲儿。农民们更愿意去种省力省工的小麦、玉米,谷子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从“吃饱吃好”向“吃得营养”转变,小米等杂粮受到追捧。榆林周边的谷子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最多时,全乡种植谷子近万亩,谷子的品种也几经改良。
“现在,全乡大部分种植的是‘许谷1200’,是农民技师胡永合从‘豫谷一号’优选出变异株,再和外地引进的‘3741’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亩产最高可达600公斤。”朱新正说,榆林独特的沙土土质,种出的小米,在锅里滚,每颗能滚成4瓣儿,内里没有硬核,浓香可口,还“糊汤”,能熬出米油来。
在榆林乡石庄村村北的一片谷子地里, 65岁的村民王红宾正带着十几名工人收割谷子。他家种了十几亩地,有7亩是谷子。
“我估算了一下,刨去所有成本,一亩谷子能赚近3000元,比种其他作物强很多!”王红宾说,近几年,榆林的小米由于品质好、口感佳,很出名、很好卖。乡里鼓励他们种谷子,每年都会给他们补助化肥、农药和种子,加上收益高,所以村民都争相种起了这远近闻名的家乡特产——“榆林小米”。
“我们全村种植小米的有六七十户, 有350亩地。”石庄村党支部书记石遂洲说,近几年,小米价格比较稳定,每公斤售价在12元左右。
“我们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村干部也没少做工作,使得如今村里种谷子的农户一年比一年多,农民的钱袋也一年比一年鼓。”石遂洲说,按今年谷子的良好长势,亩产能达到500多公斤,每公斤卖6块钱,刨去成本一亩地能赚两三千元。
石遂洲表示,他准备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利用“榆林小米”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以及村子的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谋划建设一个小米加工厂和一个红薯加工厂,进行深加工,让石庄村所产的“榆林小米”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如今,榆林小米已成为经济作物,成为许昌的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文链接: 颍河岸边粟米流——榆林谷子的成长历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