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水从哪里来啊?这次好像有答案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这句话已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经典名言。有的人对此却十分赞同,不过有人对此名言却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违背农业生产规律的胡诌之言,因为如果让水稻上了山,那水又从何处而来呢?先声明一下,以下说的不是朱院士的那个“水稻上山”。

刺楸认为,其实水稻不是不可以上山,只是要因地制宜地上山。像干旱地区,如果强行让水稻上山,那无异于驼背打伞——背湿(时)到家了,颗粒无收的结局可能就在那里等着你了。而非干旱地区,水稻上山的水源不是太大的问题。

一、传统农田自身蓄水

在多山地区,农民因地制宜,依山势地貌开垦出了不少梯田。这些梯田面积不大不小,对山体破坏较小,田坎没硬化,使得野草、土壤环境动物能形成稳定的水循环与生物循环系统,保证了涵养水土的生态功能。

平原地区的水田在收割水稻后要放水晒田保墒,以便后茬种上旱地作物,实际是水旱作物轮作,而这些山区梯田几乎就只种水稻,因此常年都蓄水淹田。为了保障田不漏水,农民每年都要犁田耙田,修整田坎并垒上新的稀泥巴。

山区农田的水主要靠老天爷落雨降水,从附近溪沟引水,以及从鱼塘水库沱凼抽水。平时只要做好水田防渗漏即可,而水牛四条腿在耕田时在水田来回踩踏也可增强防漏水的作用。

二、建设水利设施

如果只是靠天吃饭,在平水年份应该没多大问题,而若是遇到了干旱之年,到了插秧季节稻田里仍旧没水,这可咋办啊?为此,各地也兴建了一些水利设施。刺楸这边属于山区,除了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一些水库,十多年前,上面帮着免费建了一些圆形的地坑式蓄水池。

这些蓄水库与水池可在干旱年份通过堰沟将水引到秧田给村民做秧苗,撑到端阳时节,一般会有“端阳雨”,则可缓解。真正遇到了水田龟裂的大干旱,则将改种旱稻。

三、水稻上山不愁水

水稻上山不是真的上山,所谓的山也并没有多大的分界,有些地方看似是山脚,实则是山顶,而有的地方看似是山顶实则是山脚。例如,山区有种既在山顶又在山脚的水田叫做“坳田”,即在两山相交之地的水田。坳田的一面与一山相连,另一面与另一山相连,而其余两面则分别为两个背靠着的湾。坳田尚能蓄水种水稻,况山脚山腰的水田乎?

以上就是刺楸对水稻上山水从何处而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