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镗(tāng):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金鼓之声”,也就是一个象声词,表示打鼓的时候“镗镗”的响声,
踊跃:“踊跃”在《说文解字》里讲:“踊,跳也;跃,迅也”,踊就是跳动的意思,跃就是迅速之意,
兵:作战用的兵器。
土:挖土、做土工。
城:修筑城墙。
漕:卫国的城市。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
平:平定、调停(陈宋两国的纠纷)。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忡:忧伤。
爰(yuán):于何处、在哪里。
居、处:居住。
丧:丢失。
于以:在哪里。
契:相聚。
阔:别离。
子:你。
成说(shuō):约定誓言。
执:牵。
偕:一起。
于嗟:通“吁”,感叹。
活:通“佸”,相聚。
洵:久远。
信:守信,守约。
“军中暇时练习兵械,击鼓为节,‘踊跃’者,用兵时绝地奋迅之状。”—【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译文:这一段写了在作战之前军中军事演习,鼓打的震天响,士兵们舞动兵器,刀矛攒动的样子。
“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东汉】郑玄《毛诗郑笺》
译文:这一句虽然说明了战争所造成的民众的劳苦,但是你们在后方修路筑城,虽然也艰辛,却不用离开自己的故乡啊,而我却要因为这场战争而背井离乡,孤独南行,比你们更加痛苦百倍啊!
“三十受兵,六十还兵。”—《韩诗》
译文:古代普通男子,男三十岁符合征兵条件,满六十岁才能退伍。
“与我南行,不与我归期。兵凶事,惧不得归,豫忧之。”—【东汉】郑玄《毛诗郑笺》
译文:偏偏我被充军南行、驻守边疆,非但遥遥无归期,而且还要时刻面临前线战争的威胁,恐怕自己这一生都回不去了,想到这些便心中充满忧伤。
“既困役不归,则且于是居处,军士散居,无复纪律。”—【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译文:因为被留在边疆戍守,而又不知归期,这些士兵们都已经非常疲惫,思乡心切,所以非常散乱,无心职守,没有军纪可言。
“此生犹如横渡海洋,你我相逢同艘窄船。死亡,就是抵达彼岸,在此,分手各奔他方。”—泰戈尔《飞鸟集》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宋】苏轼《前赤壁赋》
译文: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蜉蝣:昆虫的一科,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
粟: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的粮食,又称谷子、小米、狗尾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