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榜样(上)
母亲是建国前一年出生的,今年已七十六周岁,比父亲长一岁。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这句话用在父亲身上,的确最恰当!
母亲的娘家与父亲是同一个生产队。两家直线距离大概600米,中间有一道突出的土坡,当地人都称这道坡叫“逛播”,春夏时节,坡上种满了玉米,成片的玉米林矗立在整个山坡,威武得像卫国士兵保护着整个村庄的太平,从我记事起,生产队里的左邻右舍,相处融洽,没发生过什么大的矛盾和冲突。良好的乡邻乡情也成就了一对对美好姻缘。很多同一生产队的男女结为夫妻,其中,母亲和父亲这一对,是我晓得的第三对,她们走到一起并坚持走下去直到如今,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算得上一段令人羡慕的佳话,为中国式家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母亲没念过一天书,至今也不识字,能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即使这样,她基本能适应甚至应对当时的生活。记得小的时候,她可以单独去集市购买各种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而且与商家讨价还价,力求节余一点。除此外,她还可以担着地瓜到另一个相隔十余公里外的甘棠镇去卖,几角几分都了然于胸,诚信无欺,也无法被忽悠。
母亲在外婆家排老四,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从一家子人数和祖辈都是贫苦大众来看,要生存下来、要活得更好,不勤劳不行,不奋斗不能。正是这样,母亲干起活来,从不拉西摆蛋,决不逊色于当时任何一个男同志。特别是夏季和秋季收割小麦、玉米和稻谷的时节,丰收的场景振奋人心,也记忆犹新。
那时,小麦基本上都种在坡上梁上的地里,我们习惯称地为土。受条件限制,当时的各家各户生产工具都一样,比较原始,纯人工、纯劳动,劳动力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先在地里用镰刀挨根处一刀刀割下,再用准备好的竹绳,根据担夫的力量成捆绑好,然后再挑回家,这只是收割的前半部工序。回家之后,然后按照拌谷子的方式,将麦穗全部拌下来,再将地坝一分为二,向阳的地块晒麦穗,其他地块晒麦穗杆。两者晒干后,母亲将麦穗担去卖一部分,剩一部分担去打成面粉、做成挂面,作为早晚餐食用。麦穗杆很多时候就担去收购处卖,获得的收益补贴家用。
整个劳作过程,都是母亲作为主导,我们是补充,更准确地讲,我们补充得微不足。无论是收获季节,还是平时的劳动。每当天刚麻麻亮,她带着家人就已踏上征途,母亲总是行动在前面,我们跟随在后面。每当烈日当空,汗水湿润了全身,炙热的气息难耐想退缩的时候,看到瘦小身躯的母亲还在忙碌不休,我们都不忍心当逃兵,咬紧牙继续干,坚持和母亲同进退、共渡难关。
有个场景历历在目。为了腾出空地晾晒下一批农作物,必须及时处理好收割回来的麦穗。当天深夜,响彻夜空的拌穗声将我从美梦中惊醒,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爬起床,透过门缝看到母亲和父亲借着月光,使劲挥舞着麦穗。一边是汗珠霸占脸颊,一边是穗子布满拌桶,在月色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最美的劳动盛景图。此景,我突然感觉到母亲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她如同一个永不褪色的精神领袖时刻影响着我们。从此,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勤奋的种子。我们都刻苦读书,最后都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我们都踏实肯干,在单位里赢得了同事的赞予和领导的肯定。 这或许就是中国社会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品质,正是千千万万类似母亲一样的普通民众的勤劳,才创造出如今能让世人惊叹的盛世繁华。
除勤劳外,节俭这种优良品质的炼成和延续,也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淋尽致。或许是生活和岁月给了母亲足够的体验,一字不识的母亲竟然在其中学到了精髓,并且将节俭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估计我们后辈仅能模仿而已或遵循照办罢了,无人能超越。她特别珍爱粮食,剩菜剩饭,吃完为止,一次餐不行,下次餐再吃,今天不行,明天再吃,只要没嗅到膄味,她就不肯放弃,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得到她的行为,直到现在都这样。当然除了吃,穿的也十分耐久。小时,每年会在过春节前夕给全家人做一身新衣裳,给全家人是名义上的,主要是给孩子们,大人包括母亲,或许徒有虚名罢了,孩子们下岗的衣服,被交流到父母的身上继续服役,补丁打了又打,只要干净,整洁,穿在她们的身上,仍然闪耀着合适的光芒,彰显着朴实无华的美丽。后来,每当准备餐时,我会根据人数、食量合理配餐,在外用餐时,也注重光盘行动,确实还有剩余部分,主动打包带走,尽量做到不浪费粮食。现在,虽不愁吃穿用行,但全社会都在倡导节约节能,原来才发现,母亲的这种看似难以启齿的“习惯”正是社会的正能量和风向标,值得被尊重和传承。
母亲是建国前一年出生的,今年已七十六周岁,比父亲长一岁。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这句话用在父亲身上,的确最恰当!
母亲的娘家与父亲是同一个生产队。两家直线距离大概600米,中间有一道突出的土坡,当地人都称这道坡叫“逛播”,春夏时节,坡上种满了玉米,成片的玉米林矗立在整个山坡,威武得像卫国士兵保护着整个村庄的太平,从我记事起,生产队里的左邻右舍,相处融洽,没发生过什么大的矛盾和冲突。良好的乡邻乡情也成就了一对对美好姻缘。很多同一生产队的男女结为夫妻,其中,母亲和父亲这一对,是我晓得的第三对,她们走到一起并坚持走下去直到如今,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算得上一段令人羡慕的佳话,为中国式家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母亲没念过一天书,至今也不识字,能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即使这样,她基本能适应甚至应对当时的生活。记得小的时候,她可以单独去集市购买各种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而且与商家讨价还价,力求节余一点。除此外,她还可以担着地瓜到另一个相隔十余公里外的甘棠镇去卖,几角几分都了然于胸,诚信无欺,也无法被忽悠。
母亲在外婆家排老四,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从一家子人数和祖辈都是贫苦大众来看,要生存下来、要活得更好,不勤劳不行,不奋斗不能。正是这样,母亲干起活来,从不拉西摆蛋,决不逊色于当时任何一个男同志。特别是夏季和秋季收割小麦、玉米和稻谷的时节,丰收的场景振奋人心,也记忆犹新。
那时,小麦基本上都种在坡上梁上的地里,我们习惯称地为土。受条件限制,当时的各家各户生产工具都一样,比较原始,纯人工、纯劳动,劳动力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先在地里用镰刀挨根处一刀刀割下,再用准备好的竹绳,根据担夫的力量成捆绑好,然后再挑回家,这只是收割的前半部工序。回家之后,然后按照拌谷子的方式,将麦穗全部拌下来,再将地坝一分为二,向阳的地块晒麦穗,其他地块晒麦穗杆。两者晒干后,母亲将麦穗担去卖一部分,剩一部分担去打成面粉、做成挂面,作为早晚餐食用。麦穗杆很多时候就担去收购处卖,获得的收益补贴家用。
整个劳作过程,都是母亲作为主导,我们是补充,更准确地讲,我们补充得微不足。无论是收获季节,还是平时的劳动。每当天刚麻麻亮,她带着家人就已踏上征途,母亲总是行动在前面,我们跟随在后面。每当烈日当空,汗水湿润了全身,炙热的气息难耐想退缩的时候,看到瘦小身躯的母亲还在忙碌不休,我们都不忍心当逃兵,咬紧牙继续干,坚持和母亲同进退、共渡难关。
有个场景历历在目。为了腾出空地晾晒下一批农作物,必须及时处理好收割回来的麦穗。当天深夜,响彻夜空的拌穗声将我从美梦中惊醒,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爬起床,透过门缝看到母亲和父亲借着月光,使劲挥舞着麦穗。一边是汗珠霸占脸颊,一边是穗子布满拌桶,在月色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最美的劳动盛景图。此景,我突然感觉到母亲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她如同一个永不褪色的精神领袖时刻影响着我们。从此,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勤奋的种子。我们都刻苦读书,最后都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我们都踏实肯干,在单位里赢得了同事的赞予和领导的肯定。 这或许就是中国社会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品质,正是千千万万类似母亲一样的普通民众的勤劳,才创造出如今能让世人惊叹的盛世繁华。
除勤劳外,节俭这种优良品质的炼成和延续,也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淋尽致。或许是生活和岁月给了母亲足够的体验,一字不识的母亲竟然在其中学到了精髓,并且将节俭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估计我们后辈仅能模仿而已或遵循照办罢了,无人能超越。她特别珍爱粮食,剩菜剩饭,吃完为止,一次餐不行,下次餐再吃,今天不行,明天再吃,只要没嗅到膄味,她就不肯放弃,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得到她的行为,直到现在都这样。当然除了吃,穿的也十分耐久。小时,每年会在过春节前夕给全家人做一身新衣裳,给全家人是名义上的,主要是给孩子们,大人包括母亲,或许徒有虚名罢了,孩子们下岗的衣服,被交流到父母的身上继续服役,补丁打了又打,只要干净,整洁,穿在她们的身上,仍然闪耀着合适的光芒,彰显着朴实无华的美丽。后来,每当准备餐时,我会根据人数、食量合理配餐,在外用餐时,也注重光盘行动,确实还有剩余部分,主动打包带走,尽量做到不浪费粮食。现在,虽不愁吃穿用行,但全社会都在倡导节约节能,原来才发现,母亲的这种看似难以启齿的“习惯”正是社会的正能量和风向标,值得被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