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之际,一艘轮船满载货物抵达中国广东,美国不再一家独大

中国玉米进口量逐年增加,美国与乌克兰是前两大进口来源国。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为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玉米,中国开启玉米进口多元化,接连有满载玉米的货轮抵达中国广东。在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中,美国不再一家独大。

民以食为天,作为与人们日常饮食息息相关的作物,玉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作物,也可以用作饲料和深加工的主要原料。在中国,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玉米进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进口国。此前,美国和乌克兰在中国玉米进口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但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玉米进入中国愈发困难,为避免过度依赖美国,中国不得不开启玉米进口多元化进程。

事实上,中美两国一直是最主要玉米生产国,两国的玉米产量合计超过全球一半。但由于中国玉米需求量大,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玉米,美国便是中国玉米进口主要来源国之一。而乌克兰近年来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玉米产量也在不断攀升,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玉米生产国。基于中乌两国友好关系,中国此前也从乌克兰进口了大量玉米。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2800万吨,其中美国占比70%,乌克兰占比29%。2022年中国进口的玉米中,美国玉米占比72%,乌克兰玉米约为26%。

而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玉米约752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的玉米最多,为285万吨,占比37.8%。与此前的数据相比,中国已经大大减少了美国玉米的占比。在减少对美国依赖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玉米来源国,以弥补空缺。今年1月,一艘载有6.8万吨玉米的货船从巴西跨越太平洋,抵达中国广东麻涌港。5月4日,一艘自南非启程的满载着玉米的货轮,同样抵达麻涌港,首船重5.3万吨饲料玉米到达中国。连续开辟巴西、南非两个玉米进口来源国,意味着中国在玉米进口多元化进程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中国与巴西以及南非进行玉米贸易合作,预示着巴西以及南非的玉米将成为中国贸易商的选择,更多巴西及南非的玉米将会来到中国。事实上,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来看,中国连续打通巴西和南非玉米输华通道,有助于稳定中国玉米的全球供应链系统。中国之所以坚持玉米进口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美国。一方面是因为玉米是中国重要的饲料粮,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玉米来源多元化,意味着进口风险的降低。另一方面,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对于美国玉米的依赖程度加深。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当下,我国的玉米来源渠道出现了缩紧的情况,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为了降低风险,我国需要寻找更多的玉米进口来源,而来自巴西以及南非的玉米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无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避免外国施压的角度出发,中国都有必要开拓更多的玉米进口来源,深化粮食进口多元化进程,避免美国在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中一家独大。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多元化进程显然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