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不减产,汉南玉米秋天“一样甜”

极目新闻记者 孙泽宇

通讯员 彭宇 彭振东

汛期反旱,农田“喊渴”。眼看就要到了秋种的时节,在武汉经开区(汉南区)邓南街,农户们纷纷愁得皱起了眉头。这是当地种植甜玉米以来,头一回遇到旱情,乡亲们没有经验,甚至只能期待天降大雨。

8月11日,邓南街的三个沿江泵站开闸,抽调长江水,引入了农田旁的灌溉渠。在汉南甜玉米协会会长曾思来的带动下,大家引渠水灌农田,把干裂的黄土地“抢”出了希望的绿色。

农户抗旱播种两不误

武汉汉南被誉为“中国甜玉米之乡”,是全国最早种植甜玉米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汉南甜玉米地,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成如今数万亩,种植户由不足千户增加到近2万户,甜玉米成为了“汉南农王”,也成了家家农户的“摇钱树”。

“6月还下着大雨哩,怎么这个月就旱成这样了!”8月以来,在武汉连续的高温天气下,看到自家的玉米地甚至“渴”得干裂开来,邓***民全宏超十分揪心。

8月24日,一阵秋风吹过,虽然武汉已经出伏,但白天的气温仍是居高不下。在邓南街的数千亩玉米地里,乡亲们依然打着赤膊,脸上淌着汗珠,抗旱播种两不误。

当天,极目新闻记者驱车来到邓南街,隐隐听到潺潺流水声。走近一看,在103省道旁,三米宽的灌溉渠已经被水填满。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台小型抽水泵在不停运转,犹如交通枢纽站,将这旱季里的“液体黄金”运送到田间地头。

记者走进农田看到,地里已是黄中漫绿,喷灌水珠成雾,浇灌玉米,润湿土地。“这地,终于解了‘渴’!”汉南甜玉米协会会长曾思来一边领着农户们施肥撒药,一边告诉记者,眼下,玉米长出了幼苗,到了秋天,汉南又是“青纱遍地玉米香”了。

长江引水填满灌溉渠

8月初,武汉的极端高温飙升至40℃,眼看到了秋种的时候却久旱无雨,乡亲们一个个都在唉声叹气。“往年的8月都是汛期,今年反而成了旱季。”曾思来介绍,7月底,他看到了天气预报后,愁得皱起了眉头,“想到了夏天会旱,但没想到会这么旱。”

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农业农村局获悉,7月下旬以来,汉南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8000多亩。在邓南街,这片长江以北的肥沃土壤竟在汛期“喊了渴”。

曾思来说,最近两个月,武汉中心城区还偶有降水,但汉南距离市区还有几十公里,却没怎么迎来雨水的光临。当时,曾思来便采购了抽水泵、滴灌带等抗旱物资,到8月,他又多采购了一批抽水泵,全力投入抗旱工作。

8月11日,邓南街沿江的三个泵站全部开启,抽调长江水,引入了当地农田旁阡陌交纵的灌溉渠。为了给农田“解渴”,泵站的运行时间延长至每天的5时-22时,每小时可抽取1300立方,惠及4000多亩农田。

“水来了,我们得抓紧时间行动起来!”紧接着,曾思来立即与水利站站长祝革寿协调对接,规划好渠水灌田的路线。随即,曾思来又买来了大量的滴灌带,布于每一道地笼旁。

抽水泵、滴灌带、喷灌管……细细算来,每亩地的抗旱投入大概要花费400元。但在曾思来的带动下,乡亲们坚定决心,纷纷投入抗旱行动中来,要让每一株玉米苗,都能“喝”上长江水。

带乡亲为甜玉米解渴

看着家门口的200亩玉米地一天天干裂,起初,农户高礼胜非常犹豫。种植甜玉米几年以来,他第一次见到这般场面。他想等,等一场大雨降临。

“不能再等了,你得行动起来,要不然就绝收了!”曾思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将自己的三台抽水泵借给了高礼胜。没想到,当高礼胜在地里打下几眼灌溉井后,抽水泵依然抽不出水。

“地下没有水,那就从地上取。”当长江水渐渐填满了灌溉渠后,曾思来又为高礼胜支了招,手把手指导旱季灌溉的方法。如今,当记者在采访中见到高礼胜时,他将喷灌管道在地里码得整整齐齐。

近日,为提前确保当季甜玉米的销路,曾思来又主动与农产品商超对接。通过他的积极沟通,在甜玉米上市成本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长期合作销售商中百集团表态,他们将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这批在旱季“抢”出来的甜玉米。

汉南甜玉米一年两收,在春季,成片的玉米地有6万亩,是湖北鲜食玉米市场的“主力军”。曾思来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虽然秋季的种植面积减少,但经过当地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目前,所有玉米地都实现了成功播种,如无意外情况,秋收时不会减产。

据悉,通过相关部门和种植农户的积极抗旱措施,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已解除受灾面积近5000亩。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入旱以来,当地已投入抗旱人员3619余人次,抗旱机械969台(套),累计灌溉面积7.11万亩次,病虫害防治面积11.3万亩次。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