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危害大,该选哪几种药?建议选这几种,轻松解决,看完明白
玉米,粮饲两用,是重要的农作物,产生的经济价值极高。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规模快速扩张,虫害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玉米螟带来的危害尤其严重。
其群孵的幼虫,群聚啃食茎秆组织,切断营养物质运输的通道,使植株受损倒伏,颗粒干瘪,千粒重降低。
为控制玉米螟数量,抑制种群扩张,相关基层农户只有明确虫害原因、虫害特征,方能选择制定科学高效的灭除策略,保障玉米种植生产过程安全。

虫害特征
玉米螟别称钻心虫,分布范围广,是世界性的玉米害虫。生长形态可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危害玉米生长的主要是成虫和幼虫。
成虫。全身长10-15mm,背部呈土黄色,腹部肥胖,末端瘦尖,前翅鲜黄,后翅淡黄褐色。成虫繁殖能力超强,在叶背产卵,预计单次就能产超400粒卵,温度适宜,3-5天就能孵化成幼虫。
幼虫。幼虫分5龄,历时周期15-25天,老熟幼虫长度约20-30mm,背部呈淡褐、黄白或浅灰色,有纵贯全身的背线。
不同龄幼虫都具备喜湿避光的特点,但具体危害特征有差异,3龄前潜藏在湿度大、遮光性好、糖度高的区域,如心叶、茎秆、花丝和穗苞等部位,4-5龄钻到玉米穗里,阻碍穗部正常的灌浆过程,待老熟后则在为害部位化蛹,具体的危害特点是:
危害心叶。刚孵化的幼虫,都是啃食玉米叶表层和叶肉,逐渐钻到心叶内部。受害叶片上有虫钻孔洞,半透明的薄膜,阻碍玉米叶片发育。
危害茎秆。幼虫逐渐发育,通过啃食玉米茎秆,破坏茎秆组织的完整性,导致茎秆营养不良,发育受阻,植株抗逆能力变差,甚至枯萎早衰。
危害穗部。随着幼虫进入4-5龄,破坏能力增强,其由茎秆转移至穗部,啃食花丝和玉米籽粒,造成籽粒缺损、穗部发霉腐烂问题。

虫害原因
玉米螟虫害的出现是自然、人为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温度和降水提供良好的繁殖孵化条件,错误的品种使害虫蜂拥而上,不合理的用药增强了害虫的抗药能力,繁殖周期过长使灭除难度增大。
温度降水因素。秋季玉米收获,相关基层生产者没及时清理秸秆,部分老熟玉米螟躲藏在茎秆和根基部越冬(若冬天温度高,越冬的幼虫成活率就高,虫源基数大,虫口数量高)。
四五月温度降水增加,适合幼虫化蛹,约用10天时间羽化,接着就是产卵繁殖,为害植株的幼嫩茎叶,六至八月玉米螟就会进入活跃高峰期。
种植品种因素。不同品种玉米对虫害抵抗能力有差别,比如叶片宽大或者紧凑型品种抵抗玉米螟的能力就差,出现大面积虫害的概率就高,相反,某些品种抵抗虫害的抗性就强。
害虫抗药性强。玉米螟药剂灭除过程中,部分生产者错误选择药剂、药剂量过小或者药剂浓度过低,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喷施药剂后产生的作用有限。
防除时间难控。玉米螟的繁殖孵化周期长,最早4月初就开始,最晚要到6月中旬,虫害的高峰期很难精准把控。

防控措施
农业防治。种植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抗虫害属性强的品种;及时处理田间的秸秆,在玉米螟还没孵化前把秸秆拉离田间,焚烧或者沤肥,控制田间的害虫基数。
种植过程中,发现玉米螟,情况严重,已无法通过调整恢复长势,就要把田间感染虫害的植株拔除,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人工诱捕。6-9月成虫活跃期,田间设置灭虫灯、诱捕剂或者高压泵灯,如放置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捕灭除成虫,阻止成虫产卵,降低害虫的发生密度。
这类措施既能诱捕玉米螟,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及规模,还能诱捕其他类别的虫害,如棉铃虫和金龟子。
生物防治。释放天敌赤眼蜂。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具有寄生属性,应选择在玉米螟产卵高峰期,按照亩1至2万只的标准来放蜂,要视防治情况适当增加放置赤眼蜂次数。
喷施白僵菌。白僵菌能打乱玉米螟的新陈代谢,使其在接触后逐渐失水僵硬,短时间内就失去生命力。喷施可在玉米螟化蛹前20天封垛期放置白僵菌,还可在大喇叭口期兑水喷施或者和煤渣细砂混合撒施至心叶。
喷施药剂。药剂灭除的见效速度快,防治效果理想。玉米螟的**喷药期是大喇叭口期,常用喷施类药剂有杀虫双水剂、敌百虫、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溴氰菊脂乳油或者阿维菌素水乳剂等,具体药剂选可咨询当地农技部门,用量应符合使用规范。
因此说,玉米螟的爆发频率高,危害大,若不及时遏制虫害爆发,既会制约产质的提高,还会使基层生产者的收入受损。
面对该类虫害,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技术,制定合理的灭除策略,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