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能发生。[1]2020年,小麦赤霉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一、致病原

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如禾谷镰孢、燕麦镰孢 、串珠镰孢、黄色镰孢和税顶镰孢等。优势种为禾谷镰孢,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属半知菌亚门。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3-7个隔膜,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微米×15-15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微米×3-6微米。[2]

二、危害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综合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

苗腐:由带菌的种子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腐烂的组织具有黏性。

茎基腐: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损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穗腐: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1]

三、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选用抗菌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增施磷、钾肥,适期早播种等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危害。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一是把握施药时期: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1200倍液喷雾,或25%丙环唑乳油10-15毫升,隔5-7天防治一次,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灰飞虱、粘虫混发区,再加入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克加98%磷酸二氢钾100-150g或尿素,既兼治了害虫,还预防了干热风。

参考文献:

[1] 黄新动,赵云柱,韦加贵主编,农业绿色防控技术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综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42-144页

[2] 韩方胜,徐军编著,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9,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