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邓兴旺院士团队破解“一体化除草”难题,玉米大豆带状间作
3月10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对外宣布:邓兴旺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的玉米新品种,用其与大豆间作,能有效解决间作时二者难以通过机械一体化除草的“卡脖子”难题。这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
近几年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大,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扩种大豆来增加产量又面临与玉米“争地”的矛盾。科研人员研发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模式可保障玉米基本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大豆,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方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农业农村部计划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
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田间管理中,遇到一道“卡脖子”难题,即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不能兼容同一种除草剂,在给大豆除草的同时,须将玉米有效保护,否则除草剂会将玉米当成杂草一并除掉,反之亦然。因此该模式中一体化除草成为“卡脖子”问题,从而导致田间管理成本增高、作业效率降低、难以机械化操作。
有没有更好的除杂草方式?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院士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多年前即着手探索研究,经过10年攻关,目前已培育出能抗大豆除草剂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与耐荫大豆间作,能有效解决玉米大豆间作过程中难以一体化机械除草的“卡脖子”问题。
2021年,在潍坊市峡山区,他们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携手,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
——从产量对比看,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每亩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少,同时多收300余斤大豆;
——从收益对比看,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每亩净收益增加约700元;
——从生态效益对比看,采用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使用当前成熟的无人植保机或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喷雾作业即可,节省人工且作业效率提升约62%,同时节约植保药品每亩37元左右。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外景图。
邓兴旺表示,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种质资源的突破。团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得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大豆除草剂原始种质资源,然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久然合作,用该种质资源培育出一个适合黄淮海、华北及环渤海三大国审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另外,还可利用非转基因技术把该抗除草剂性状快速导入任何玉米品种,使这个品种具有抗除草剂特性同时又能保持原有品质。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快速改良培育抗除草剂新品种。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