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高效科学种粮—— 记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齐垂孝家庭农场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齐垂孝家庭农场主要从事优质小麦、玉米种植示范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流转自种土地面积1000亩,托管服务土地面积3万亩,有耕作、收获、植保、烘干等各类农业机械75台,年生产经营和服务收入450万元,年净利润80万元。
1.农场发展历程及现状。农场最初由农场主齐昆的父亲创立,起步规模只有360亩,其中自有承包地4亩。后来周边农户觉得农场搞得不错,再加上齐昆父亲的种地技术在当地口碑好,那些没人手、没时间自己种地的乡亲就把土地流转给农场种,农场土地规模最大时达1100亩。齐昆和姐姐大学毕业后返乡,父亲把农场交给他们来经营,有的人看齐昆是年轻小伙,不会种地,不愿意把闲置土地交给他们,农场决定把流转的800亩土地做成试验示范田,用高产、优价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农场开展38个小麦品种的试种筛选试验,进行小麦平播、宽幅沟播、深松和犁地抗旱等种植技术对比试验,形成了一整套种、药、肥相匹配的种植技术模式,粮食平均亩产达1200斤,销售价格比市场每斤高出1毛钱,乡亲们这才放心地把土地继续交给农场种。如今,农场种粮规模稳定在1000亩左右,还对外提供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仅犁地、旋地、播种、植保4个环节就能为农户每亩节约成本290元,推动了周边3个镇19个村的9451户农户开展粮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对规模效益的思考。齐昆认为,经营农场最重要的是找到实现**规模效益的平衡点。根据农场设施设备、劳动力等实际情况,农场的规模始终控制在流转自种土地面积不超过1500亩、托管服务土地面积不超过4万亩。
在流转自种规模上,农场考虑了两方面因素:一是农机作业能力与种植面积的适配性。每年收小麦、种玉米的茬口期也就十天半个月,如果自种面积超过1500亩,农场现有的农机具就不够用了,不仅需要增加设备投入,还有可能因为错过**农时导致产量降低、整体效益下滑。二是农场劳动力与种植面积的适配性。农场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成员,收麦子忙时需要雇一些临时工。现在农忙时节找人难,如果自种面积太大,人手又不够,就会导致收获不及时出现芽麦,或无人捡拾麦穗形成较高的机收损失。
在托管服务规模上,农场主要考虑农忙季节能够服务的面积大小,并不是面积越大就赚得越多。比如,小麦条锈病从前期出现到大面积传染也就一周时间,农场现有机器设备和作业人手在一周内完成4万亩以上的飞防服务是比较困难的。也有人建议可以多请一些机手、多上一些无人机,扩大服务面积。但是,齐昆觉得盲目扩大规模,存在管理和服务质量风险,反而会成为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的时期干最有效的活儿,才能实现家庭农场的节本增效。
3.探索拓展经营业务范围。农场投资300万元购进了粮食烘干机、建设了烘干场地,不仅解决了自产粮食的晾晒问题,还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每年有近5000户农户直接将湿粮卖给农场,由农场烘干后对外销售。一方面,农户节约了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农场丰富了业务内容,增加了创收渠道。农场还承担了农业科普和农民培训工作,每年开展各类培训30余次,培训3000多人次,积极推广智慧农业、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应用,带动大家一起科学种田。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齐垂孝家庭农场供稿)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