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种业翻身仗 书写山东担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瞄准小麦种业难题,历经20余年,首次找到小麦“癌症”克星,攻克了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荣获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作为农业科技大省,山东省一直在探索科技发力,在大农业领域,面对种业“卡脖子”的短板问题,从保障国家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产供安全出发,迎难而上,久久为功,推动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做好种业规划,推进区域种业集群化发展

《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开展种业自主创新,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以培育突破性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为核心,整体设计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培育和高效繁育等全创新链条,建立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省级商业化农业生物育种平台,加快现代种业强省建设。目前,山东省已经连续28年支持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体现出山东对农业“芯片”研发的重视。

山东坚持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协调推进,做好区域产业协同,积极推进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北方种子交易中心、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基地、烟台中国北方种谷、青岛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建设,形成区域优势特色种业集群。

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建立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打赢种业翻身仗,核心是种质和技术。小麦育种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优势。一组官方数据显示,作为学校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不仅首次找到小麦“癌症”克星,还创制了200余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小麦种质材料发放全国育种利用,率领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研制40个小麦新品种、11项绿色新技术,推广面积9000余万亩。在大数据、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烟台市农科院启动内设机构改革,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条布局学科团队,着眼作物良种等重大科技产业关键问题,将育种、栽培、植保与土肥等有关学科专业、人才团队进行归并、分类,形成合力。

近年来,山东种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纪录。“济麦22”连续9年种植面积全国最大,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登海玉米品种连续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农科院的大豆品种“齐黄34”亩产353.45公斤,创出我国夏大豆高产纪录;山东奶牛种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

发挥市场优势 培育壮大种业企业

山东积极发挥市场优势,着力壮大一批研发创新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圣丰种业长期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合作,并承建了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8个,配套建设了土壤监测、种子质量监测、品质分析、遗传转化、周年杂交实验室。位于青州的华盛农业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民营蔬菜种业研发企业,是国家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研发培育萝卜、白菜、青梗菜等16类蔬菜新品种300多个,拥有国家新品种权保护品种17个,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24个,通过山东省审定品种7个,获国家专利16项。

据统计,山东有持证种业企业24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8家,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年销售收入均占全国的1/10以上,种业企业总体规模及实力居全国前列。今年,山东提出培育1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育成突破性新品种20个以上。“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加快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重点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夯实研发创新基础设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联合共建新型研发平台,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力争到2025年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100个,10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50强。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打赢种业翻身仗,突破种业“卡脖子”难题,山东义不容辞,责任重大。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意义重大。把种子这件大事抓好,端牢中国饭碗,为国家粮食安全交上新时代的山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