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增效,“玉米+大豆”复合套种一举两得,专家建议广泛推广

近日黑龙江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开始发放,每亩大豆320元,玉米25元。两者补助额相差12倍多,其目的就在于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减玉米,增种大豆。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每年都会为选择是种玉米、还是播大豆犯愁,能否一起合理间作套种,让“玉米+大豆”共生互利并确保产量呢?

好消息来了!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多家单位历经16年试验表明,这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如果技术得当,不仅完全可行,而且还好处多多:能提高根瘤固氮量10%左右,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降低病虫发生率30%-50%,农药施药量可降10%-15%。而产量方面,玉米产量与单种玉米相当,亩产达550—6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00-150公斤。如此一算,相当于多种了一季大豆。

在种植操作上也很简单:采取扩行增密的宽窄行种植方式,在玉米宽行内套种3行大豆。玉米株距、穴距的缩减,保证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玉米、大豆密度与净作相当。高个玉米刚好遮护喜阴的大豆,而大豆的根瘤菌则为玉米供给营养,两者习性互补、共生相促。2016-2018年,该种植技术在我国西南、西北和鲁豫等地区开展了千亩示范片与百亩示范方试种。据该技术主创者、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介绍,3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玉米不减产,每亩还多收100-150公斤大豆,亩均可增收400元-600元。

事实上,禾本科—豆科间套作是世界公认的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模式。1000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老祖先早就发明了间套种技术。只是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和劳动力成本走高,人们减少耕种繁琐程序,习惯于种植单一作物。而川农大等秉承传统间套作的传承与创新,并最终形成由“选(品种)、扩(带间距)、缩(株距)”核心技术和“调(播期)、控(倒伏、旺长)、减(氮)”配套技术所组成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同时还创新研制了国内首套适宜带状间套作的播收农机具。

“这是在现代的品种、现代耕作技术、现代机械化条件下的新型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盖钧镒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荣廷昭、万建民等80多位专家也给予点赞。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合理利用土地,种养结合、间套轮作、绿色增效,特别是种管收机械化的实现为大面积推广创造条件,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玉米和大豆发展的**选择,值得广泛推广。

据推测,我国年消费玉米2.5亿吨、大豆1.2亿吨。众所周知,我国每年之所以大量进口大豆,主要就是满足食用油和养殖豆粕需求。玉米、大豆是同季作物,我国现有耕地资源,很难完全满足口粮之外的作物用地需要,于是大部分地区只能择其一而种之。目前全国年种植约5亿亩玉米,如果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玉米+大豆”种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的大豆进口压力,同时助农增产增收。

在四川,“玉米+大豆”被视为黄金搭档,目前已集成推广这一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并推动该省2017年大豆种植面积、产量排名全国第4位。对于我国大豆和玉米主产区东北来说,如果这一种植模式被采用并适种的话,相信对大豆增产和玉米协调发展将带来质的变化,不仅有助于玉米和大豆这两种作物“鱼和熊掌兼得”,也能解决农民“不知该种什么”的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