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侧播种艺机一体技术突破旱作玉米生产瓶颈

张中东

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地膜虽然有效解决了干旱,但是农民却不愿意投工放苗。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针对这一问题,研发了玉米膜侧播种技术,并且为农民朋友带来了更简单有效的玉米膜侧播种艺机。就该项技术的主要研发人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中东,为农民朋友进行详细讲解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

记:张老师您好,地膜是以增温、保墒等特性在玉米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少农民朋友认为在生产应用中也存在不少技术方面的缺陷,您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张:地膜覆盖技术经过多年推广和应用目前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玉米地膜栽培主要集中在冷凉地区和西北干旱区,地膜玉米多以开沟铺膜、膜上打孔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方式增加了玉米生长有效积温、增强了玉米抗旱性,但对于较高积温(有效积温能够满足玉米生长需要)雨养旱作区则只需解决抗旱问题,而无需增温,这些区域采用常规地膜栽培模式虽利于保水保墒,但容易引起玉米早衰而适得其反。

其次,在常规玉米铺膜种植中,常因打孔种植覆土板结而造成无法正常出苗,造成的弱苗、死苗情况非常严重,且出苗整齐度差,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再次,常规铺膜种植作业机械受其结构限制,作业速度慢,作业效率低,使得播种成本加大,也是雨养旱作区地膜种植得不到进一步推广的原因。

记:据我们了解,近年来您在科研生产中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了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请问该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什么?

张: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通过以地膜平铺、膜侧播种为关键技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配套播种机的应用,有效解决了铺膜种植中作业效率低、出苗整齐度差、人工放苗投工大、玉米易早衰、白色污染严重等问题,实现了降雨的有效利用及地膜的减量使用和易于回收,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为地膜在雨养旱作区的进一步推广和大面积应用提供了艺机一体轻简化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该区域玉米增产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张:该技术巧妙地利用膜侧播种方式规避了在抗旱铺膜栽培中玉米的早衰问题,使得积温较高区域可以通过地膜的保水作用来抗御干旱。有效解决了推广区域春旱墒情不足而无法按时播种的问题,缓解了伏旱、秋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减灾稳产的效果。

记:应用玉米膜侧播种机有什么好处?

张:根据地膜不开沟铺设,埋入土中的地膜很少,加之膜侧播种,地膜没有被根茬固定,使得地膜在收获后仍能保持不破损,且容易剥离土壤,便于回收;采用拱形小垄铺膜方式,使膜上雨水顺小垄汇聚到膜侧苗带,有利于降雨的集纳;采用膜侧播种,解决了高温早衰问题,且播种后无需人工破膜放苗,节省了膜上播种时因打孔位置偏差或膜上覆土板结无法出苗必须人工放苗而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成本。

记:该项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张:雨养旱地示范区对比农民常规种植出苗率提高了15%,出苗整齐度、肥料利用效率均大幅提高,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效果,玉米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平均亩增产15.3%;鲜食玉米生产中,成品穗率较常规种植增加18.2%;常规铺膜种植区采用本项技术后,仅铺膜播种成本每亩就减少40元,还省去了抠苗放苗的投工,生产效益显著提升。从机械使用反馈的信息来看,机器运行平稳,故障率低,铺膜、覆土平整,播种深浅一致,作业速度为传统铺膜播种机械的2倍以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