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玉米成为中国第一大主粮,而甘薯却是小配角?
红薯饭,曾经是许多人的回忆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 亿斤,其中玉米达4318亿斤,占据了粮食总产三分之一强。而稻谷由几年前的第一大主粮位置屈尊第二(4171亿斤),小麦则相应滑落至探花(2595亿斤)。这就是目前中国粮食的最基本格局。
玉米抢坐头号交椅不是2017年才发生的,而是在2012年。伴随人们对肉、蛋、奶消费的持续调整增长,以及工业化、燃料化用途,玉米由早年间人们餐桌配角摇身一变成了“金饽饽”。作为养殖业提供基本能量来源和上千种工业用途的原料来源,玉米在中国首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巨大的市场需求甚至刺激了大量进口。由于美国、巴西等国的玉米质优价低,中国进口关税门槛又低,近年来玉米进口猛增,导致“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产量增、库存增、进口增。中国农民大量种植(甚至越区种植、不顾水土资源条件盲目扩张)玉米,国家出于保护农民利益采取保护价收购政策、从而导致库存猛涨(到现在还在消化库存),而进口玉米数量也同步增长。
甘薯田
在玉米产量高速扩张的同时,甘薯境遇却天壤之别:2017年,尽管玉米种植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调减了产量,仍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粮食品种。而除去玉米、稻谷和小麦之外,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其他粮食作物”的,总共才1274亿斤。这其中最主要的还不是甘薯,而是马铃薯。此外,“其他粮食作物”还有谷子、高粱、大麦、燕麦等谷物,以及大豆等各种豆类。
大体上,现在甘薯种植面积已经降到半个世纪前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单位产量提升较大,总产量还基本保持相当,只是“一季甘薯半年粮”的风光不再重现了。
从甘薯受到的“待遇”来看,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甘薯已是非主要农作物。在《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发展燃料乙醇挑大梁的是木薯、甜高粱秸秆——尽管单位面积甘薯生产燃料乙醇的效率更高。在《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被一些市场人士寄希望于“第四种主粮”的马铃薯迎来主食化产业开发热潮,而甘薯却基本没有提及。甚至在近两年国家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中,甘薯也不是扶贫的主要产业。
甘薯是旋花科薯蓣属植物,16世纪末从南洋引入福建、广东,而后遍及内陆
为什么甘薯要和玉米作比较?
1、同样是400多年前从美洲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的发展境遇差不多。都是作为产量高、好管理、种植地域广的作物,深受贫苦农民欢迎。与其类似的,还有马铃薯。
2、都具有淀粉含量高、饲用和工业用途广的特点。过去许多农村惯酿“苞谷酒”、“红苕酒”,就是因为玉米和甘薯都具有高淀粉特性,而且“口感粗劣”、“劲儿大”,某种程度上可能也说明后来玉米用做工业乙醇、做燃料的潜质。
3、种植区域都很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玉米和甘薯与水稻、小麦这两大传统口粮的配合默契——几百年来轮作制度的调整,使得外来力量和本土物种相得益彰。而在水稻、小麦不适宜种植的山区以及更瘠薄的土地上,玉米和甘薯更是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新空间。在粮食紧缺年代,甘薯是度过灾荒的救命作物。
做焗薯对甘薯品质要求高,尤其纤维质不能过多
为什么境遇却各不相同?
回过头来看,同是漂洋过海远道而来、曾经贫苦农民赖以为生的食品,为什么甘薯没有在人们饮食结构改善、消费升级的新阶段,像玉米那样找到新出路?为什么没有在食品工业和能源工业大发展的新潮流中,像玉米甚至马铃薯那样迎来大发展?
甘薯的境地,并不只是在中国所独有,全世界来看,以甘薯为主食的人群也并不广泛。说起来,中国其实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016年总产鲜薯7336万吨左右——但是,鲜薯是要扣除水分才能计入粮食产量的。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5斤鲜薯折1斤粮食,算下来则不到300亿斤,不及玉米一个零头。
其实说起来,和玉米一样,甘薯也同时具备粮食、工业和能源原料功能,有学者甚至认为甘薯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发展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作物”,同时是重要的加工业原料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
炝炒甘薯叶。近年来,叶用甘薯成为这个产业一个新品类
之所以如今境遇不佳,也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产业各链条发展刚起步,不成熟。如在种苗繁育方面,缺乏大型种薯种苗供应企业,种薯种苗供应层次不齐,市场混乱,盲目长途调运种薯种苗,导致病虫害危害风险增加;在机械化方面,发展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据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查,劳动力成本已占甘薯种植业成本的一半,个别地区反映,仅人工采收的劳务费就占甘薯售价的1/4。
二是研发力量不足。据一位长期参加和主持国家甘薯科技攻关项目的业内专家介绍,以国家投资强度最大的“十一五”为例,全国十三个单位五年总计投资180万元,每一单位年均不足三万元。由于国家对甘薯的投资力度很小,加上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纯属公益性,从事甘薯科研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多数单位科研萎缩。
三是自身特性。与玉米相比,甘薯不能像收获籽粒那样晒干或烘干保存,贮藏成本较高。烂窖率高也导致周年供应难以保证,这对工厂稳定生产加工是个致病的限制。在抗地下害虫、抗贮藏病害能力、耐贮藏性方面都需较大提升。
四是品质提升没能赶上功能变化。甘薯以往是作为粮食的,在水稻和小麦生产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当年,甘薯的地位相当牢固。但随着杂交稻推广、小麦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以及各处育种技术的持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尤其是口粮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从而使甘薯地位一落千丈。
在人们越吃嘴巴越“刁”的今天,只有更好吃、更营养才能抓住人们的胃。淀粉、糖分、胡萝卜素、蛋白质、纤维素、花青素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口性、加工适宜性等,应当成为甘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不要再盯着一味提高产量了。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机械化收获甘薯
结论
也许甘薯没必要和玉米比产量的多少。如今的甘薯是一种妥妥的经济作物,应当把高效益和高品质作为主要追求目标更大发力鲜食甘薯,在食物多元化的今天,牢牢占据人们餐桌一角就够了。不用考虑做淀粉、做饲料,更不用考虑在人多地少的中国用甘薯做燃料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