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玉米是1年生高大草本作物,茎秆直立,高度一般为1~4m。玉米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片宽大,边缘略微粗糙,花序雌雄同株,籽粒通常为黄色、白色或紫色等。根据其用途可将玉米分为:粮用饲用型玉米、菜用型玉米、加工型玉米、爆粒型玉米等。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种植的重要省份之一,播种期为每年的4~5月,收获期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旬左右。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3~5℃,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无霜期100~160d,全年日照2200~3000h,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合玉米种植,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也被称为我国玉米生产的“蓄水池”。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超过5500万亩(每亩约667m2,下同),占全国总面积的1/7左右,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1 地块选择

玉米生育期较长,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加快吉林地区玉米机械化水平,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肥力较高、地势相对平坦、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性、排灌方便且交通便利的丘陵或向阳缓坡地块,忌在土壤黏重板结、低洼湿度大以及盐碱地块种植玉米。为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品质、防止玉米空秆等情况的发生,应尽量避免玉米连年重茬,采取与大豆、马铃薯等作物适当倒茬或间种生产模式。

2 种子选择及处理

2.1 种子选择

俗话说:“好种出好苗、苗好产量高”。吉林地区近几年春季降水明显减少,春旱问题较为严重,土壤墒情差,延缓了玉米出苗期,导致出苗不齐,甚至不出苗的问题,因此在当地有“见苗三分收”的说法。生产中,选择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以及栽培习惯的优质良种,是确保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选择优质良种是确保春玉米优质、高产的前提。选种时,应选择高产、稳产性良好、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具备良好的结实性和抗倒伏性、耐密植、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一代玉米杂交种。吉林地区主要栽培的玉米品种有:“郑单958”“先玉335”“吉农大808”“吉单92号”“吉第816”“中单2号”“丹玉13”等。

2.2 种子处理

为缓解春旱问题、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劳动效率,吉林地区普遍采取春季免耕机械化播种技术,在大大提升播种效率的同时,也对种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播种前要对购买回来的玉米种子进行科学处理。首先进行机械选种,剔除小粒、杂粒、半粒和霉粒,确保种子籽粒饱满、大小一致;其次进行晾晒处理,选择晴好天气,将种子置于向阳、平坦的地块,晒种2~3d,利用太阳光杀死种子表面的细菌和虫卵;最后用1kg氯化钙兑水100kg,然后放入500kg种子,浸种5~6h,随后取出晾干,再用70%的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用呋喃丹与种子按照1∶5的质量比进行拌种或包衣。进行浸种和包衣的玉米种子,对吉林地区频发的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整地施基肥

为缓解春季大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促进有机肥的腐解和玉米根系的吸收,吉林省采用秋季整地施基肥并结合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在前茬作物采收后,利用联合收割机将前茬作物秸秆或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地覆盖于地表,若前茬作物为玉米,则每亩地粉碎还田的秸秆量在400kg以内,即占秸秆总量的30%~70%左右。

粉碎的玉米秸秆长度要小于10cm,覆盖的厚度要尽量均匀一致,避免影响玉米出芽。秸秆还田后,每亩撒施2000~2500kg腐熟农家肥,并配合施入20~50kg高效复合肥和5~10kg尿素用作基肥。土壤上冻前,在中大型拖拉机牵引作用下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深度在20~25cm,将有机肥和作物秸秆保留在玉米根系分布的主要土层中,配合翻、旋、松等作业,清除田中大的石块和土块。上冻前灌一次透水,踏实土壤,保墒防寒,加快有机肥和秸秆腐解,利用冬季低温杀死土壤中的病菌、虫卵。


4 播种

4.1 播种期的确定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当温度在10℃以上时种子才能正常萌发。吉林地区气温在12℃以上,10cm左右的土温保持在8℃以上,土壤田间相对含水量达到60%以上时即可进行抢墒播种。种植中晚熟玉米品种地块,播种期在4月23日至5月5日左右;种植中早熟玉米的地块,播种期通常在4月20日至5月1日左右。采取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技术的玉米种植地块,还以适当提早2~3d进行播种。

4.2 机械化播种

为减少作业次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吉林地区全面覆盖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利用免耕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整地、起垄、播种、施肥、覆膜、铺管、覆土、镇压等操作,春季不翻动土壤,减少作业次数,能显著降低春旱对吉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增加天然降水的入渗率,提高春季地温2℃左右,增加土壤相对含水量28%以上。

调节精量播种机的播种深度为3~5cm左右,吉林地区沙地或干旱地区适当增加播种深度1~2cm,有助于对更深层土壤墒情的利用。精量播种机每亩用种量为1.5~2kg,单双籽率≥90%,基质覆盖深度为8~10cm,在播种的同时施入种肥,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即肥料在种子下方3~5cm处,种、肥分开,避免烧坏种子。播种后立即灌透水沉实并进行机械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间的密切接触,改善土壤墒情,春旱严重时应适当加大镇压的强度。

4.3 适度密植

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群体效应,吉林地区普遍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将传统种植模式20~25cm的垄宽扩大为原来的3倍,垄台宽度70cm左右,垄间距100cm,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

播种时在大垄上错开前一年的根茬约10cm左右进行免耕播种,在大垄上种植2行玉米并在行间铺设滴灌管带,减少上年根茬对播种作业的影响,作业稳定,不掉垄,播种后形成宽窄行,行边效应明显。根据地块肥力水平,亩保苗3500~4800株,较传统模式增加种植密度10%~15%,使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10%~30%。相比传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可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改善群体环境,增强植株光、热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产量和品质。

5 水、肥管理

5.1 适时追肥

玉米的生育期较长,为保证玉米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吉林地区实际生产中,主要做好玉米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灌浆期这3个重要阶段的追肥处理。

5.1.1 拔节至大喇叭口期 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左右,吉林地区种植的玉米进入拔节至大喇叭口期,一般采用沟施的方法,每亩地追施25~30kg优质高效复合肥,追肥后要及时灌水。增强玉米植株中上部叶片的光合作用,确保果穗获得更多营养,促进形成更大的果穗。

5.1.2 孕穗期 7月中下旬左右,每亩追施15~20kg优质高效复合肥,追肥后立即灌透水。该时期玉米对肥水的需求量较大,若不注重肥水管理会导致植株早衰或脱肥,严重影响最终产量。

5.1.3 灌浆期 9月初,玉米进入灌浆期,需要更多的养分和水分来保障玉米茎、叶中营养物质的运输。追肥以磷钾肥为主,追肥后立刻进行灌水,保证这个时期的水分供应量不低于生育期水分供应总量的5%,确保籽粒能够进入最后的成熟阶段。

5.2 水分管理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做好基肥和追肥等养分供给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做好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第1次在播种后应立即灌一次透水。第2次若玉米的拔节期土壤干旱时,应及时进行灌水,加快玉米茎、叶生长速率,促进营养生长,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第3次在孕穗期。此时温度较高,叶片蒸发量不断提高,对水分需求量大,玉米植株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并发期,植株若出现缺水情况,应及时灌一次透水。第4次在灌浆期。此时要根据吉林地区天气和土壤情况酌情灌溉。如遇到阴雨天气,自然降水量较好时则无须人工灌溉;若长期干旱,则要根据土壤水分和玉米长势情况,适时灌溉。

6 化学除草

为进一步减少玉米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吉林地区实际生产中,通常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药剂封闭,出苗后采取化学除草技术。玉米出苗前,用莠去津、乙草胺等药剂,按照产品规定用量兑水后喷洒于地表,形成药土层,有效灭杀0~2cm耕层内的杂草。玉米出苗后,玉米长至3~5片叶时,用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笨比唑草酮其中任意一种兑水后喷雾防治杂草,除草效果理想,既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又有助于增加玉米产品的安全性。

作者:张立梅(吉林省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图文编辑:天山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