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陆涛作品•燕赵走笔之二——大黑坨的诉说

大黑坨的诉说

——燕赵走笔之二

文/梁陆涛

在中国***的历史上,京东的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是不容忽略的。一个是乐亭县的大黑坨,一个是昌黎县的五峰山。二者遥遥相向七八十里地,却都因为一个伟大的灵魂而名垂千古。

似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两个地方,但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李大钊这个名字。


乐亭县大黑坨村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诞生在大黑坨。18年后,他从天津考学归来第一次登临五峰山。之后20多年间一直到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他曾先后8次在那里山居或者避难。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的《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论著,就是在五峰山中韩文公祠的油灯下写出来的。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从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照片来看,李大钊长一张方脸,短短的头发,鼻梁上架了一付眼镜,鼻子下面留着一抹黑黑的胡须,一年到头好像总是穿一件长长的大布衫或者是棉袍子,有时外面也会罩上一件马挂,从里到外透着一股憨厚老实相。难怪他的爷爷李茹珍曾给这唯一的孙子起了个奶名:“憨头”。其实那时候,李大钊已经从日本早稻田大学休学归来,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的北大做着经济学教授和图书馆主任,并且兼着另外几个学校的教授,收入是很可观的,每月都有300——500块现大洋。可他却将其中80%作了早期中国***组织的活动经费,余下的也常拿去接济穷苦学生和同仁,自己家里倒常常无米下锅。弄得蔡校长不得不专门交待会计课:每月要从薪水中扣除一部分直接交给李夫人,以免大钊一家断了顿。


李大钊故居

是一个夏初的正午,灿烂的阳光柔柔地抚摸着京东这个小小的村落,曾经养育了一代伟人的大钊故居,紫丁香花繁枝劲,淡淡的清香在小院的上空飘来荡去。大钊故居坐北朝南,宅院从前到后分为三进,是那种典型的京东农家院落。纪念馆的同志介绍,大钊就出生在中院东厢房的北屋。还在他出生前7个月时,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他出生后一年多一点,他的母亲也撒手西归。是他的考中过秀才又转而经商挣了一点家业的爷爷李茹珍含辛茹苦将他养大,送他去私塾读书,教他作务庄稼,还教他做人。


昌黎五峰山

应当说,李大钊首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北方农民那种勤劳质朴坚韧忠厚从根本上影响着李大钊的一生。对事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无限热爱自不待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积淀和道德操守,一直在完美着大钊的人格,使他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足以为人师表的标杆。大黑坨人告诉我一个典型事例。大钊11岁时,他的爷爷为他娶了大他6岁的农家女子赵纫兰为妻。一直到26年后他英勇就义,赵纫兰是他唯一的妻子。大黑坨人特别强调了一下这个“唯一”。的确,在那种环境下以大钊那样留洋回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身份,能与“糟糠之妻”忠贞不渝相糯以沫一生,大概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他10岁、和他一起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一同创立了中国***的陈独秀,不仅一生多次结婚,而且年轻时经常出没花街柳巷,是有名的风流才子。大概正是因为此,1989年10月,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胡乔木曾满含情感地说:“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完人。”

我徜徉在这刻印着大钊足迹的小院,抚摸着大钊幼年时曾使用过的那些生活用品,顺着少年大钊的目光“北望辄见碣石”(李大钊语。五峰山即碣石山之一峰)。心头油然升起林伯渠老题《李大钊选集》的诗句:“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与陈独秀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相比,李大钊似乎是那种不事张扬外柔内刚一类人。但是,在他的周围始终有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崇拜者敬仰者,因此他能“登高一呼”而至群山响应。我想,除了他的思想他的主义不朽之外,他的人格魅力同样是一座灯塔在烛照着人们的心灵。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噩耗传到大黑坨,乡亲们自发地涌向街头举行“望空”祭奠。大钊少年时的老师单子鳌老先生长歌当哭,以示悼念:“……守常(李大钊字)宁死决不降,满眼泪汪汪,哭君表无常。众青年痛师亡,亿万失主张。守常宁死节不伤,日久共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