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宋」绍兴:江南都会,富庶繁华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已逐渐完成了南迁。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再一次引发了规模空前的北民南迁浪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发展差距,也因而越拉越大。而宋室南渡、绍兴开府,则极大地提升了绍兴地区的政治地位。南宋时期,绍兴迎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进步发展的新一个高峰期。

水城绍兴,风情无限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记载,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老携幼,南渡者不知几千万人。当时,越州(绍兴)是士大夫聚居的首选之地,天下俊贤,为避乱多迁入此处。越州(绍兴)一带的人口素质较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随之昌盛,文化随之发展。

至南宋、元代,钱塘江石质海塘已经基本垒砌竣工——唐、五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用条石垒砌起来的各段海塘,已经基本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并在抵御潮水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史籍记载,萧山人张夏(生卒年不详),在北宋时任工部郎中、两浙转运使。景佑年间(1034—1038),张夏用条石砌钱塘江堤二十里,从而使得“塘固民安”。张夏长年经管海塘修筑,后不幸在风潮中落水殉职——人民敬仰其德,立庙祭祀,绍兴、萧山人称其为“张神菩萨”。旧时萧绍平原、虞绍平原之稍大村坊,多有“张神庙”(或于土地庙等处供奉张夏神位)。坚固的钱塘江石质海塘,是保卫萧绍平原、虞绍平原的可靠屏障。

另据《嘉泰会稽志》等记载,在宋代,古鉴湖流域已经种植有多个水稻品种,籼(xiān)、粳(jīng)、糯和早、中、晚稻品种齐全。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因抗旱能力强,产量高,成熟快,已经被广泛种植。古鉴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一般采取稻、麦轮作,粮食亩产约二百千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古鉴湖之畔,出产茶叶、蚕茧、杨梅、桃子、李子、青梅、莲藕等特产。古鉴湖流域,还是重要的淡水鱼(鲢鱼、鲫鱼、鲤鱼、青鱼等)、水禽(鸭子、白鹅等)生产区。由于绍兴水面广大,水产资源丰富,水产业在南宋被称为“越国之宝”。

绍兴通宝钱(南宋)


宋代,绍兴南部的会稽山地已经成为全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盛产的“日铸雪芽”,形似鹰爪,银毫显露,滋味鲜醇,清香馥郁持久,汤色澄黄明亮,极受欢迎。欧阳修(1007—1072)在《归田录》中说:“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高似孙(1158—1231)在《剡录》里说:“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日铸雪芽”的产销量,盖名列全国各类茶叶之首。当时,“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等茗茶,被列为朝廷贡品。

宋元时期,绍兴是丝绸的重要产地。绍兴百姓务农桑、事机织,所产纱、绫、缯、帛等,每年不啻百万匹。绍兴出产的“越罗”,被朝廷视为丝绸中的极品。绍兴的丝绸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还花样繁多,令人美不胜收。南宋初年,为了增加对桑园的利用,绍兴的蚕农开始饲养夏蚕和秋蚕,这样,绍兴的丝绸产量就稳居全国前列了。

日铸茶园

宋元时期,绍兴的酿酒业也十分发达。绍兴出产的“蓬莱春”、“瑞露酒”、“竹叶青”等,是闻名海内外的佳酿。绍兴黄酒已经是“酒入皇家御库,酒满市井街坊”了。

当时,绍兴还是全国的三大造纸中心之一,所产越纸,除供本地需要外,还大量输出到临安等地。此外,绍兴的雕版印刷业、制茶业、制盐业等,亦都闻名遐迩。

还极为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政府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中外商人组建的船队,东抵朝鲜、日本,南达东南亚诸国,西到印度、阿拉伯地区。南宋政府在明州(今宁波)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通商诸事务。所以自唐而兴的“海上丝绸之路”,遂愈发繁盛——在绍兴穿境而过的浙东大运河,是“通江达海”直抵明州、并联通“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大动脉;而其时之绍兴城,则是紧紧依傍这条交通大动脉(浙东大运河)的一颗明珠!中国产的丝绸、瓷器、茶叶、铜器、铁器、杂货(包括大量绍兴特产和土产)等,赖浙东大运河运销海外;海外产的香料、药材、皮毛、珍禽、异兽等,赖浙东大运河输入中国。绍兴由此开启的“运河经济”,应该是醒目而又重要的!

嵊县鹿门书院内的朱熹题刻

当时,绍兴府的书院教育也非常活跃。“东南儒风,宏楙(máo)盛美,会稽为最”。绍兴府城的稽山书院与和靖书院、山阴县的兰亭书院、上虞县的永泽书院与月林书院、嵊县的鹿门书院、新昌县的鼓山书院与石鼓书院等,都十分有名。理学大家朱熹(1130—1200)在任浙东提举时(曾驻绍兴),多次应邀到府城稽山书院、嵊县鹿门书院、新昌石鼓书院、上虞月林书院等处讲学。另据统计,有宋一代,绍兴府所属八县,除萧山、余姚外,会稽、山阴、上虞、诸暨、嵊县、新昌六县,先后登进士榜者,至少有618人之众。

说一件憾事,也是一个历史之谜。东汉中叶,中国最早的瓷器——越窑青瓷,在越地的龙窑里成功烧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之后,越窑青瓷经过三国、两晋、南朝、隋唐延续八百年的发展,在经历了创始、成熟、繁荣之后,到唐(后期)、五代时期达到极盛。

但是,北宋初年,越窑青瓷渐显颓废态势;到南宋时,越窑青瓷已彻底停烧。那么兴盛了上千年的越窑青瓷,为什么会彻底没落并淡出历史舞台呢?长期以来,专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吴越国改变了贡瓷政策,从而导致了越窑青瓷产销减少并渐趋衰落;有人认为是宋代盛行“斗茶”风气,使产于福建的建窑黑瓷茶盏取代了越窑青瓷器物;有人认为是汝窑、哥窑、定窑、官窑、钧窑、景德镇窑等所产瓷器,成本低、产量大,市场挤垮了越窑青瓷;有人认为是南宋时北民纷纷南迁,使绍兴一带人口激增,更多的土地需要用来种粮,窑场用地减少从而导致了越窑青瓷一蹶不振;还有人认为是南宋时种茶收入高于制瓷收入,所以许多坡地陆续被用来种茶,大量窑场被开辟成为茶园……

越窑青瓷俑

近有学者认为,越窑青瓷之所以彻底衰败,是因为越窑青瓷的大规模烧造,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绍兴地区的森林,被当作窑场炭薪林而遭到滥砍滥伐。有人考证,在越窑青瓷兴盛时期(唐、五代),为了维持巨大的产量,越窑每年耗柴量至少需50万挑,即每年要消耗木柴2.5万吨以上。如此巨大的耗柴量,是绍兴地区平原丘陵地带所无法承受的。燃料供应短缺,是导致越窑青瓷最终衰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随着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也随即出现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水土流失加剧、运河(漕运)淤塞严重。北宋晚期开始,越窑青瓷赖以输入原料(瓷土和木柴等)、输出产品的运河,发生淤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和销售。南宋初期,虽然还有一批掌握着精湛烧造技艺的越窑工匠,不惜工本烧制出一批高质量的越窑青瓷贡品,但是他们已经无法改变越窑青瓷根本上的颓势、甚至最终衰亡的命运了。越窑青瓷的衰亡,是历史的一个遗憾。

越窑青瓷俑

但是南宋时期的绍兴府,毕竟阅尽了人间繁华:南宋王朝的GDP约占全球80%的份额,所以在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人等看来,不啻于人间天堂;而在南宋王朝宣布的海内四十个“大邑”名单上,除了首都临安之外,绍兴府名列其首——南宋时期的绍兴府,确实是一派“江南大都会”气象,所以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就曾感叹说:“今天下巨镇,唯金陵与会稽耳”。后人根据嘉泰《会稽志》等考证,当时绍兴府城之内,有照水坊、清道桥、大云桥东、大云桥西、龙兴寺前、驿地、江桥等市集;居民人口规模应不下20万之众,所驻军队达6000余之众——就凭如此繁华市井、如此规模人口,绍兴确实可以鹤立于世界著名古城市群中了。

自西晋末年“中原陆沉、衣冠南渡”,至南宋一朝成为“京畿要地、帝陵在所”,绍兴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城市史上“笑傲江湖”一千年。至元、明、清三朝,绍兴城市地位“守成自然有余,进取稍显不足”——尤其是在清末,浙江省的宁波、杭州两地,分别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埠通商,绍兴因而显得有些保守、沉闷和落后。但是至民国末年、新中国成立初年(20世纪50年代行政区划大调整之前),绍兴的地域面积、经济体量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在浙江乃至在整个华东、华南地区仍然是名列前茅的。

补充一段题外话:现今“南宋临安(杭州)史”研究已经成果丰硕,但是临安真的是南宋“首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有宋一朝,临安其实与绍兴一样,都只被称作是“行在”(意为行宫所在、临时首都或陪都);在南宋被称作是“京师”的,仍然是汴州(今河南开封)。

会稽山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