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又是夏忙麦收时

文/吴春

又是一年夏忙麦收时,黄黄的杏儿熟了,火红的石榴花开了,远处,一望无垠的麦田不知不觉变得黄了,一声声:“算黄算割”的鸟鸣,不时地回荡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哦,又一年的麦收时节来到,夏 忙的序幕便在这鸟儿千声万唤中,徐徐拉开。


每到夏收时节,我便牵挂起田里将要收获的庄稼来,当看到电视上党和政府组织人力物力甚至部队帮助群众收庄稼时,我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前些年夏收的情景:俗话说,“麦到芒中自死”,大约每年6月10日左右,我们关中平原的夏忙也会随期而至。人们常用:“龙口夺食”来比喻在天气变化无常的情况下收获粮食的不易,农家出身的我,深知粮食“粒粒皆辛苦”来之不易,每每这时,我常常坐卧不安,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几滴雨,都会令我无限担忧。

也许,有人说,现在的夏收,轻松得很,可是已经不惑之年的我却不以为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八十年代的麦收时节。记得我上小学时,就念念有词:“到2000年,我们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实现四个现代化”,到那时,老师说,收麦就用收割机,种玉米就用播种机。象镰刀锄头等农具,到那时它们就会被淘汰,种地收粮农民就会舒舒服服,不像现在,人疺马困,使用原始农具累得我们贼死。

我们憧憬着,盼望着,美好的现代化明天……我们盼啊盼,记得大约我上初中时,家里分了责任田,理想中的收割机少得真是凤毛麟角,现代化的脚步姗姗来迟。队里的父老乡亲只能沿袭着祖先传统的原始夏收做法:先把早熟的油菜或大麦连根拔掉,再用耙子顺平场地,再几家联合,由几个壮汉拉着碌碡千万次来回碾压,妇女儿童不是在麦场边上适时用盆子泼水,就是手提竹笼跟着碌碡边跑边撒草木灰,以防碌碡沾泥;等收拾好了场地,大人小孩,男劳妇女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样的碾场劳动,需要重复三五遍,才能完成一个平平坦坦的理想麦场。这才是麦收的第一个准备工作。有了它,然后才可以安心地进行一系列的收割碾打劳动。


既要抢收,又要抢种,麦收之前必须备好抢种的化肥等,那时大伙鼓足劲儿作务庄稼,除了土粪,一般的生产资料,诸如好点的种子化肥,都十分紧缺。记得我的一位亲戚当时任某市领导,他在百忙之中抽空托关系,帮我们家和生产队买来有限的美国二氨和土耳其化肥,还有当初最好的“户丹”玉米优良品种。那几年我们队年年夏秋庄稼长势良好,粮食总是超产,喜获丰收,招得四邻八乡的人们前来参观展览并取经。

那时候,我家共有七亩责任田,全靠原始农具和人工收种,为了不再受饿腹之苦,母亲和奶奶还执意租了三亩河滩地,她们常说:“再苦再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只要能吃上麦面馍就好,那几年,把人饿咋咧!做梦都想吃麦面馍呢!”于是,一家六个女人,四个女孩,两个大人,起早贪黑,拼命干活,母亲是个要强的人,生怕别人笑话女人当家,落在人后,年迈的奶奶帮我们打杂;做饭、蒸馍、喂鸡、喂猪,我们母女五人则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地收割。

白天,十多岁的我也和家人一样,头戴草帽,手持镰刀,有板有眼地割起来,割呀割,割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割呀割,喝口水,再割,直割得衣裳湿了干,干了湿;割呀割,直割得腰酸背痛,磨磨镰,擦擦汗,再割;割呀割,直割得头昏眼花,两手起泡,浑身是灰。这还没完,再用架子车拉,一捆一捆地装,一行一行,一车一车地装上弄下,麦芒把手和穿着长袖的胳膊扎得到处是伤,那时记得我们人小,常常拉着架子车走着走着,麦捆子就歪倒了,气得我们不得不汗流满面地重新装好,就这样,像蚂蚁搬家,好不容易,才将远远近近十亩地的麦子,拉近麦场并堆成垛,等待脱粒 。

那时的脱粒机也少,几家关系好的,合买一台,若要脱麦,至少必须得四个壮汉,那场面,紧张得简直像打仗,虽说戴顶大草帽,但从脱粒机蹦出的麦粒打在身上疼得像简直象子弹,看吧,那小山一样的麦捆垛,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大部分已脱粒的麦秸秆,这还没完,等到天晴,再把这未彻底脱粒干净的麦秆,摊在阳光下暴晒,然后请拖拉机带着碌碡来回碾压,直到麦粒完全归仓,还有,从脱粒机出来的麦粒,也不是很干净,还需要来回翻嗮清扬,才可收拾出干净的麦子,所有这些,莫不使用人力干出来的,记得每次夏忙,我们农家人个个手上都打了不少血泡,真疼啊。

最累的是扬出干净的麦子,传统节约的方法是家中男劳,一般睡在麦场,若有风来,便用木锨随风抛洒起带壳的麦子,在自然风的作用下,麦和麦糠便分道扬镳,扬麦这活,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并非简单。记得那时每每来风,家家户户便呼朋唤友的从酣梦中起来,我家因为没有男劳,母亲又不会扬麦,于是向来自立的母亲本想求人,可是当她看到邻居家几乎山样的麦垛时,真是为难别人,于是,她坚持自学,又请教老把式,反复练,一次,两次,百次,千次 ......终于有一天,母亲成了方圆几个村的女能人,因为她是我们村第一个会扬麦的妇女。当别的女人发出惊讶的赞叹时,母亲笑着说:“这都是逼出来的,我们也长着两只手,只要肯学,硬学,苦学,一定学得会”。


既要抢收,又要抢种,农机较少,人工较多,天气多变,时间紧,任务急,最怕收获时下雨,要不人们常常比喻:“龙口夺食”,有时听天气预报说是小阵雨,但却见那小阵雨不小,当人们手忙脚乱收拾完正在晾晒的粮食时,老天却捉弄人似的片刻工夫又露出笑脸,让人哭笑不得;有时,雨下个不停,眼睁睁看着将要收成的麦子发芽变质;有时雨下下停停,折腾得人万分紧张,只担心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那时候,为了抢手抢种,如果听到天气不好,全家人不得不废寝忘食连续干活几天,记得那时,我家没有男劳,辛苦万分的母亲经常端着饭碗打盹,这样的左邻右舍,比比皆是。

每到关键时刻,母亲总能统筹安排,我们全家齐心协力,几个女孩子能吃苦,我们没有落在人后,得到大伙好评。那时候,大部分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机较少,记得有年总下连阴雨,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抢手抢种,十亩耕地一点都不能耽误,记得我们那时经常在雨里用最原始的农具播种玉米,但心急如焚的母亲还是想请播种机来种地,可是等母亲抱着渺茫的希望去请机子时,只见播种机后面跟了一大群同类项, 哎,没法子,只怪农业机械太少,供不应求啊!如此使用原始农具抢收抢种十亩庄稼地,谈何容易!?自从有了那时的艰辛劳动体验,我深深地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并养成了永远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人到中年的人母,我敬爱的慈母奶奶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过去的岁月,无不思念绵绵,泪水涟涟......民以食为天,多数人像我一样关注:“三农”问题,更何况,我生长在农村,老家住在兴平市渭河畔,每年的 夏忙秋收,是我永远的牵挂和思念。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如今的夏忙,时间越来越短,人工越来越少,现代化的机器种类越来越多,加上党和政府对“三农政策”的优惠,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麦收时节的人们变得越来越轻松和快捷......

又是一年夏忙麦收时,人们现代务农已不像过去那么劳累辛苦,而是今非昔比地享受着科技兴农带给人们的幸福和财富;又是一年夏忙麦收时,我欣喜地看到已经收割小麦玉米、油菜等现代化农业机器遍布兴平乃至全国各地,更喜人的是过去的小麦秆玉米杆秸秆不能回填,现在,秸秆均能粉碎回填,既环保又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又是一年夏忙麦收时,我憧憬着未来更现代更舒适更快捷更环保的夏忙时节......

作者系514厂职工

来源:公众号微视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