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玉米

麟游的土地,大多是用来种植夏秋作物的,“夏”就是冬小麦,“秋”就是春玉米,生长期都很长。
除非急着倒茬种麦子,一般五一前后种的玉米都要等到十一过后的寒露甚至霜降,等杆和叶都干枯变黄的时候才开始收获。一方面玉米棒子得到了充分成熟,同时收获起来也相对轻松省力气。这段时间,院前场间、沟岔地头都是提笼拉车的人。站在沟边,远远地就能听到人们互相询问收成、沟通进度的吆喝声。“你也掰玉米去吖嘛?”“片倒几亩了?还有多嘛少?”这是最亲切的乡音。

进了地头稍作观察和休息,卯足了劲儿的一天就开始了。男的拿个铁镰在前面把玉米杆剁倒,码成整齐的一沓一沓摆放在地里。妇女们则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用细竹棍做成的竹签子把绳圈套在手掌间,麻利地削剥开玉米壳子,一把将黄澄澄的玉米棒棒扭下来,头也不抬精准地抛到不远处的大抬笼里。

傍晚的时候,男人先开始收拾满地的玉米杆,顺带检查一下是不是有遗漏没掰的棒棒。把扎成大捆的玉米杆集中起来,扛到地头塄边堆簇成垛子,给女人说:等全部玉米收完了再抽空拉回家铡了喂牛或当柴火烧炕。说句搭话间,玉米也掰完了,一家人抓紧时间收拾满地的玉米棒棒装上架子车,一车接一车地拉回家。
拉回家的玉米堆满一院,还要抽空进行分拣,把带壳的两两相对扎起来搭在高处,不带壳的集中堆到院门口的玉米仓里晾晒。这时候在村子里转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玉米,挂在房檐下的,搭在院口木杆上的,堆在高大粗犷的玉米仓里的,一串串,一溜溜,一堆堆,金黄金黄的,和着那些或高或低鸡鸣狗吠,像是一场无声的丰收竞赛,更是一副淳朴美妙的山乡丰收画卷。

这些年离开了老家,再也没有收过玉米,也再享受不到那种劳作后的欣喜。开车奔跑在宽阔的公路上,看到路两边新农村由政府提供的铁制玉米仓,方方正正,整齐划一,逐户排开,却再也感受不到老家院边那些用老木头支楞起来的歪歪扭扭的玉米仓所带给我们的质朴、踏实的气息。